两千学生反扒,只是一种安全幻觉


周明华

从10月末到今年年底,郑州警方将从该市21所大中专院校中选出2000名学生反扒志愿者,于每周六下午、周日上午在市区各大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进行巡防反扒。“抓贼不是最主要目的。”郑州反扒支队负责人说,“学生戴上袖箍,首先是对反扒志愿者的保护,其次提高市民的防范意识,在全市形成‘警察就在我身边,全民参与管治安’的氛围,从而震慑、减少犯罪。” (11月3日《中国青年报》)
  
每到周末,两千名大中专学生红袖飘飘,这道风景看起来的确威风,而且反扒志愿者的文化层次与参与人数也很高。郑州警方说,抓贼不是目的,只为吓贼,还可以体现对公民的社会责任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道理是可以这么讲,但道理与实际效果之间毕竟不能简单画等号。如此兴“生”动众,让“学生兵”上街抓贼或者吓贼,咋看咋觉别扭。可谓是只扯人眼球,难让百姓产生“警察就在我身边”的切实感觉,只是一种安全幻觉。
   
首先,这么多学生娃周末不在校温习功课,或者去做更切合自身实际与发展的社会实践,却跑到大街上来形成一股流动的“抓贼队伍”,实际上震慑不了小偷,相反让人感到惊慌。如果外地人到郑州,看到这支数千人组成的稚气未脱的学生队伍,估计想到的不是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有多强,而是这里怎么有那么多的小偷需要学生反扒。各地均视招商引资工作为重中之重,这么做不是成心要吓走来你处考察投资环境的外地富商吗?
   
或许有人会说,人家是为了教育孩子,让学生去作志愿者,并未动用一分公共税款。我们知道,青年志愿者更多是应对公共紧急事件,是为了消解公共社会紧缺的义务服务,比如突发自然灾害的救灾抢险。一地的贼娃难道真的多到警察人手如此看紧的地步了吗?我看还不是吧。如此,以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为由,并冠之以“志愿者”名份,这看起来更像是玩噱头。退一步说,如果郑州小偷真的很多,需要广大志愿者来充实公共应急队伍,那我们是不是该反问警方,咱们平时的治安工作是咋抓的?

当前,一些地方热衷于动用社会力量,形成民间反扒的强大威慑力,这看似没什么大错,也是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条路径。但其负面效应却很明显。一是非职责、非专业的民间反扒队伍的出现,不仅难保自身安全,抓贼吓贼的效果不佳,而且会出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因为社会道义或许给了志愿者吓贼的权利,法律却没有给志愿者抓贼的权利。甚至传出有民间反扒者为谋私利,竟与贼上演“猫鼠同眠”大戏的负面报道。

那么,缘何一些地方乐于这么做呢?根源还是当前警力在大街与机关之间的“倒金塔”式的分布形态未破。真正需要防范治安隐患的警力往往未能沉至街面,一些小偷往往是得手后也难寻警察影子。这种警力未充分“下沉”的形态延续下去,势必造成一些局部街面治安环境不好的局面。所以,我们与其搞这种运动式职能错位的“志愿者反扒”,不如好好检视治安防范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尽快让街面警力得到加强,如此治安环境自然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