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尚的褒扬不能代替对卑鄙的谴责


    对高尚的褒扬不能代替对卑鄙的谴责

    湖北荆州"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感动了无数善良百姓,三个年轻学子勇敢救人的义举,在一个被视为道德沦落、人情凉薄的世道中,投下了一缕人性的耀眼光辉。
    日前,湖北省官方已经追授救人牺牲的三名大学生"舍己救人英雄大学生"称号,荆州市民间也已经发起在事发地长江岸边建设三名英雄学生的雕像。
    以上的种种举措,彰显出当今世道毕竟尚未浑噩到善恶不分的程度,世道人心毕竟还对高尚者保持着基本的敬意,曾经流行一时的那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于今在三位学子高尚行为的冲击下得以改写,高尚者的高尚义举,已经成为树立在公众心中的丰碑。
    然而,对高尚予以褒扬、讴歌,却不能替代对卑鄙的鞭挞和谴责,因为,只要那句诗的后半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依然在一个社会中成立,艰难彰显出的高尚,就不得不面对再次沦为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危险。
    让人忧心的是,尽管无论在"10·24"事件的事发现场,还是事件细节披露后的社会反响,都对事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卑鄙现象,予以了激烈的抨击和谴责,但卑鄙者的卑鄙行径,毕竟曾经那么理直气壮地向大学生和冬泳队队员的高尚行为发起挑战并最终得手。在那张被偶然记录下的照片中,打捞船船头傲然而立的船主,以一种漠然而倨傲的神情,拖曳着水中救人者的无助尸体,如此强烈的对照,不仅将卑鄙者的卑鄙张扬到极致,而且公然地以其卑鄙对高尚做出挑衅。
    即使是在事后接受采访时,打捞公司的老板依然坚守着他的生意经:"这就像买口香糖。你去买口香糖,是不是要出钱呢?你不能说不给钱吧?"面对人的遗体--哪怕他已经不具生的可能--居然等同于买一块口香糖,人情冷漠、卑劣,大抵不过如此。而这位老板对整个事件的"反思",居然是懊悔"走错了一步棋"。在他的逻辑中,面对三位已经可能成为英雄的大学生,本来可以做成一笔更漂亮的生意--"如果当时知道他是英雄,我们把收的钱当场捐出来,不是名利双收吗?"
    据说,那位傲立船头的船主,是受打捞公司临时雇用,但他的姿态却足以证明其不愧为老板手下最得力的员工。而这样的老板和这样的员工组成的"荆州市八凌打捞服务有限公司",居然垄断了当地所有打捞业务,当地溺水而亡的冤魂将受到怎样的凌虐,也就在意料之中,大学生们的高尚注定在这里撞上卑鄙的坚壁,也就毫不意外。所有关乎人道、关乎正义、关乎高尚的价值,都不得不让位于最冷酷也最卑下的逻辑:拿钱说话,其余免谈。在这样的逻辑中,卑鄙不仅是通行证,更是所有行为的价值依据。
    任何社会,都承认卑鄙者的存在,对卑鄙者,自然也不能以高尚要求之。问题在于,卑鄙者何以能够横行,卑鄙者的卑鄙逻辑,何以成为笼罩一段江面的通行逻辑。具体而言,那些本该对人的生命,包括已经溺水而亡的"前生命"负责的海事、消防等公共服务部门,何以都放弃了自己的职守,却将事关生命尊严的打捞事务,变成一单纯粹的生意,交予唯利是图的卑鄙者垄断?在公共服务部门放弃职责、私营公司兜揽生意的背后,即使没有某些人猜测的利益交换,至少也是公共部门对唯利是图者凌辱生命的放任。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荆州市调查组的调查结果中,不仅对当地消防、海事等相关部门的作为未做任何异议,甚至不无褒扬之意。(调查表明,在接到接到报警后,当地消防、海事等相关部门作出了及时的反应,救援人员在8-10分钟赶到了事发现场,由熟悉水性的消防战士多次下水进行救捞,但没有搜救到落水失踪人员。

    据介绍,学生是在清点人数发现有三名同学失踪后才才报警的。由现场学生拍摄的现场照片的时间,现场群众报警的时间,以及公安部门接出警的时间综合分析,消防人员赶到事故现场时,学生已经沉入江中十余分钟,客观上失去了最佳施救时间。而且当地水域水情复杂,导致了救援没有取得效果。)而若确乎如此,三位大学生的遗体沦为打捞公司的一单生意,就成了无可避免的必然,打捞公司老板和船主的卑鄙,也就成了唯一可以谴责的对象。但事实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卑鄙者如果当真如此孤立存在,卑鄙也就不可能如此肆虐。
    追授大学生们以英雄称号,或为大学生们建立雕像,都是对高尚的有力褒扬,但对卑鄙者的追究,却是公众同样急迫的诉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