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炒 (击鼓传花,要有下家)、
2、囤 (不成功的炒房)、
3、套 (牢)、
4、泡沫 (结果)、
5、恐慌 (大势)、
6、风险 (银行、吵家)
既然再说房地产投机,就把这家伙说透彻!
所谓的投机,笔者已经说过它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短时间,二是高速度,也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让资本升值。其游戏规则类似于“击鼓传花”,这种游戏规则决定了必须有人接手,如果“传花”较成功就是“囤”,较失败就是被“套”牢。另外,投机必须要有牺牲品用来祭旗、填窟窿,也就是要有很多,许多,太多类似心理的“人”加入,“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可能造成“泡沫”,当泡沫越来越多,风险也就越来越近了。
曾几何时,在阿毛阿狗都是开发商的那些日子里,海南和北海成了投机客的乐园兼坟墓。在投机客眼里,炒房投机就犹如没有师傅管束的“八戒”进了女儿国,大肆纵欲而不止,最终搞坏了自己的身体也糟蹋了所在地的经济。
仅以海南为例。海南是当下许多业内人物的发迹地,也是更多“败寇”的葬身之地。成、败非天堂和地狱般遥远,而只在须臾之间。
1988年8月23日,海南岛自立门户,成立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海口,原来人口20多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一座淘金矿,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淘金者云集于此,开始了疯狂的泡沫之旅。
1992年初,小邓再次南巡,淘金者们高唱“春天的故事”也逐渐失去了理性,高潮时期,岛上竟有几万家房地产公司。但事实上,极大多数人都是抱着侥幸心理在玩一个危险的游戏。
据半真半假的官方数据显示,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800万平方米,地价由1991年的十几万元/亩飙升至600多万元/亩;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来源于房地产业。另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统计,1988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涨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达到7500元/平方米的顶峰。
1993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强力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这场持续几年的泡沫开始了痛苦的破裂。
给海南留下的财富是:“烂尾楼” 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当然,这个过程中自然少不了银行的身影,而且银行是投机的资金后台和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当银行的“金牌”客户也就是开发商“跑路”或破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就水涨船高,海南当时的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时期高达60%以上。
毕竟海南和北海的泡沫远去了,不足以已警后来者。还是再说说07年的那场全国性的疯狂吧。
事实上, 07年楼市即将迎来拐点的时候,市场有很明显的极大特点:一是迅速从“价升量跌”向“有价无市”过度;二是投资性需求和“恐慌性”需求加入。
资本是逐利的,投资性需求在风起时加入,本就无可厚非。但恐慌性需求的加入,则起到了抱薪救火的自杀式作用。经济学家把这种自愿或非自愿的跟风行为,美其名曰“羊群效应”。但事实绝对没有这么的浪漫,许多购房者甚至是拿着几代人的积蓄,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才挤进楼市的,这种严重超出市场承受力的行为,肯定不会长久,作为依旧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河蟹社会,中央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严厉调控是早晚的事情。当然,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过度透支市场潜力是不可持续的,08年的冰河世纪,就是最好的教训。
07年的场面和热度虽然时隔两年,但仍历历在目,不做赘述。还是简略的谈下背后的原因,大致讲:一是宏观调控政策屡次失效,尤其是“二房政策”的失败。一系列调控失效导致了地价价飞涨,地王频生并进而催生房价攀升。二是“股地拉扯”和银行放水太多,导致开发商不仅没有降价意愿,还有疯狂的本钱。三是其他行业的资金大量流入楼市。
海南以及后来的姊妹炒作地,北海,和07年全国性的泡沫,都可谓同病相怜。都是投机、投资过多而成于泡沫也败于泡沫的事实。最后死去的那批人,也就是传说中的被“套”死的,他们幸与不幸全在自己一念之间。
在市场经济化彻底之前,总得有人去交学费,只可惜太贵了!想要做个投机者,并身处其中,绝对是“虎口夺食、刀口舔血”,如果没有特异功能,如果心脏也不是足够坚强,那最好老老实实待着,这种游戏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