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之死”与“国人智慧”


也许有人会问:“青蛙之死”与“国人智慧”何干?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反映了事物普遍联系的特点。有时候从人们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智慧。

记得在小时候,一群小伙伴无意中捉到一只青蛙,关于如何处置这只青蛙,小伙伴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有的说:用刀杀了他,烤着吃。

有的说:这样杀死青蛙太残忍了,不如把他放在冷水里煮,这样,青蛙即使死了也不觉得痛苦。

有的说:青蛙没有犯错,为什么要无故杀了他。等青蛙犯了错误再杀他也不迟。

有的说:青蛙自有生死,还是别杀他了吧,反正他自己也会死。

有的说:何必争来争去,青蛙反正是死,只要我们有肉吃刀杀水煮都可以。

有的说:青蛙也有生命,生死自有命定,无故杀生,来世要遭报应的。

有的说:我们还没有弄清楚青蛙为什么而生,因何而死,怎么能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他的性命呢?

……

至于如何处死这只青蛙,暂且不论。据传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天生的政治家,对此,我是心存疑虑的。但是从以上小伙伴们的争论中,我又仿佛发现:每一种处置青蛙的方法,确实又代表着人们不同的心理,体现着中国人的不同“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中分别包含了中国兵家、儒家、法家、道家、纵横家、佛家和阴阳家的朴素思想,对此认识,你也许会笑掉大牙,但是这其中折射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的。

  先说“刀杀青蛙”。完全一副冷面相对、刀剑相向的血淋淋的场面,这和兵家主张的军事征服、喋血服众的手段极为相似。一将功成万骨枯,哪一个名将的背后,哪一个新朝代的建立背后不是伏尸百万,血流漂橹?如果将青蛙当成战场上的敌人的话,我看这“刀杀青蛙”的建议或多或少地都包含了中国兵家冷酷无情的铁血征服思想。主张“水者青蛙”看似仁慈,其实青蛙照样难逃活命。这“水煮”就好比儒家的礼乐教化,先让青蛙慢慢适应水的温度,让青蛙在不知不觉中,驯服听命于这种“仁慈”的“煮杀”手段,自觉自愿地在麻木不忍、毫无痛感中慢慢就死。

回过反观整个儒家治国治民之策,这种感觉就愈加清晰了。《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擘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公孙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也。”可见,儒家治国御民,首在征服人心,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儒家的统治。再看看这种统治方法的效果吧:战国时期魏国人荆轲因感谢燕太子丹的礼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高歌一曲《易水寒》果敢赴难。在古代士大夫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明君而侍”。说穿了,这都是儒家怀柔手段所取得的非凡成效。联想到“水煮青蛙”的做法,确实也存在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的关系。

至于“错而后杀”则是典型的法家思想。在法家的思想观念中,封建君主制其臣,唯刑、德二柄。其中“刑”之一柄,就是错必咎,错必惩。为了达到对违德犯法之人的震慑作用,法家特别注重法、术、势的结合。所谓“法”就是强力控制,“术”就是威慑手段,“势”就保持绝对权威不受侵犯。在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势”是核心,它代表统治阶级始终处于的独断乾坤的优势位置。“法”的制订执行和“术”的巧妙运用,则能有效保障“势”的权威不受任何侵犯。冷眼旁观法家作为,就好比一场大人让小孩过家家的游戏:大人先让小孩出去玩一会儿,让小孩在外面过一会家家,等他弄脏了手脸、弄坏了东西,大人再找茬用早就准备好的家法(或者国法)收拾他。所谓“欲加之罚,何患无辞”。从这个意义上说,青蛙犯不犯罪,小伙伴们都是有卟够多的理由杀吃他的。

“青蛙自死”的观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精彩体现。青蛙做为自然界生物的一种,和其他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有生必然就有灭,这是任谁都无法争辩的事实。道家在青蛙未死之前,就看到了他生命的最终结局,这是一种参透人生的大彻大悟和大智慧,是按照自然的发展本性推论出来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道家对自然规律强大的参悟能力,从中流露出了道家“以心智王天下”的哲学思想。这样看来,道家似乎是最“仁慈”的了,其实不然,在道家“大公无私”的背后,同样隐含着巨大的私欲。这在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中,就明确地表明了道家“大私”的取予之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无私,故能以天下私之;不争,故能得天下之大争。”在这里,道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比其他各家都更高、更大、更强,其核心目标是在于不仅要“保其身”,而且还要“私天下”。他之所以讲究“无为”,目的并不是“不为”,而是“无为而为”。所谓“不为”只不过是想借用“其政闷闷”达到“其民淳淳”而不想用“其政察察”致使“其民缺缺”而已的手段罢了。可见,道家的统国御民手段比起其他各家来,显得更加深刻,更加隐秘,更加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正象青蛙难逃自然生死一样,道家与法家、儒家思想智谋交相并用,牢牢地将所有中国人给套牢了。任你如何挣扎,都是绝对不会跳出道家划定的这个大圈子去的。

对青蛙“刀杀水煮不论,有肉可吃即可”。这是最无耻的一种观点,和我国古代纵横家的思想颇为相似。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纵横家:一是苏秦,二是张仪。两人在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虽时而南北合纵,时而东西连横,在整个战国舞台上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语,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的本事,但从其政治操守、政治主张上来看,他们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君主,从来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从来没有令人称颂的成形的价值标准,他们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为了权和钱,都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对于他们来说,谁给钱就帮谁,谁给权就给谁当宰相,是典型的“有奶便是娘”的主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起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强烈的功利思想。他们拔弄合纵连横的棋子,玩弄天下于股掌之间,虽智谋卓绝,但却鲜廉寡耻,绝对一副小人模样。具体到对待那只青蛙来说,他们才不管青蛙(推至民族国家,青蛙可做百姓的化身)怎样去死,只要有青蛙肉吃就行了。

“青蛙生死命定说”,其中暗合了佛家的“因果报应”思想。佛教虽不产于中国本土,但却以其极强的适应性为我国人民所接受,并在中国衍化成另外一种禅宗智慧。印度成佛讲究的是生死轮回,在生生死死中求得生命的升华,中国禅宗成佛讲究的是见性成佛,当下成佛,今生成佛,可见中国的佛家思想和印家的佛家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即前者重来世,后者重今生。和印度佛家思想相比,中国的禅宗有着更加强烈的功利思想和种花得花、种豆得豆的因果报应思想,它更讲究修身养性,立地成佛。如果无故作恶,定遭身后报应。这种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带有鲜明的趋利避害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和儒家、道家都有着某种共同相似之处,他们互相渗补,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智慧。对“青蛙”的生死来说,就是要做到一切顺其因果,顺其自然,他死必有其死的原因,他不死,如果硬要人为地把他杀死,就是杀生,就会遭到因果报应。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个人无法改变这种命运的安排。由此可见,在青蛙的“生死命定说”中,又有谁能够否定其蕴含的佛家思想呢?

至于最后一种,它不在于是否要吃这只青蛙,也不在乎他到底怎么个死法?它的目的在于探索青蛙生死的缘由和意义,从中反映出的是我国人民对生命尊严的终极关怀和科学探寻,里面包含了人们对未知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进行科学追问的思想,从这个角度看,它又和我国古代阴阳家的思想智慧是息息相通的,在这里所谓青蛙为什么而生,是指“乾,阳物也”;所谓青蛙因何而死,是指“坤,阴物也”。青蛙的生死,看似表面平常,却同样包含着我国古代交泰相生的阴阳思想,体现着中国人可贵的探索意识。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达到某种目的,尽管策略办法各有不同,各有其法,但是往往殊途同归。就象对待一只青蛙一样,杀伐也罢,惩处也罢;仁治也罢,无为也罢;讲今生也罢,讲来世也罢;弄清楚也罢,弄不清楚也罢:……方法的不论,“仁”与“不仁”不论,“对”与“错”不论,单是从其中蕴含的聪明智慧来看,笔者认为都浸淫着整个中华民族“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