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巴马“礼品门”谈送礼的礼仪
文/交广商学院首席培训讲师谭小芳
今年3月初,布朗在奥巴马上任以来首次访问美国。在这次普遍被媒体认为是英国“一头热”的访问中,布朗有备而来却遭遇了奥巴马的慢待——美方不仅接待规格大不如前,就连礼物都那么漫不经心。
布朗的礼物是精心准备的,充满了象征意义,以强调英美之间的传统友谊。那是一个笔筒,为了和奥巴马总统椭圆形办公室里那张名为“坚毅桌”的书桌相配。这张书桌在白宫已有129年历史,是用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坚毅”号军舰的船身木材打造而成,并于1880年由维多利亚女王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海斯。肯尼迪入主白宫后,特意把它找到放回椭圆形办公室,之后历届总统都沿用这张书桌。
布朗送给奥巴马的这只笔筒取材于英国皇家海军“塘鹅”号军舰的船身木材,而“塘鹅”号和“坚毅”号是姊妹舰。此外,布朗还送给奥巴马一套第一版七卷本的《丘吉尔传》,这些礼物的挑选可谓煞费苦心。
相比之下,奥巴马回赠布朗的却是25盘好莱坞大片影碟,包括《星球大战》、《公民凯恩》、《教父》、《愤怒的公牛》等等,甚至还有《精神病患者》。这让英国媒体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怒火中烧,把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等看家本领发挥到了极致。《每日电讯报》指责奥巴马“无礼”得让人吃惊,惊叹道“上帝啊,给我力量吧,我们也有电视和碟片店。这些影碟在这里任何一家店都能买到……怎么不再附赠点爆米花呢”。
这些礼物也成为英国百姓的笑柄。有网民说,“这和背回家一口袋袜子有什么区别呢”。更火上浇油的是,这些影碟由于美国和欧洲视频制式的差异,居然在英国无法播放。英国媒体刻薄地说,“布朗首相已经失去了一只眼睛的视力,这下不必用仅有的视力去劳神费力地看《2001太空漫游》了”。这一意外还被一些媒体抓住借题发挥,引申为“两国关系确实特殊,特殊到像屏幕上显示的一样——‘错误地区’。”
英国媒体的口水战并没有止于此。《伦敦时报》指出,更令人觉得“耻辱”的是,米歇尔·奥巴马送给布朗两个儿子的礼物——美国总统专用直升机“海军一号”塑料模型——同样不经思考、没有品位。这家报纸说,“这礼物绝对是最后一分钟在白宫礼品店里顺手抓的”。而布朗夫人萨拉·布朗送给奥巴马两个女儿的礼物是从英国品牌Top Shop精心挑选的衣服加上配套的项链,还有一套英国儿童作家的书籍。《每日邮报》称,这是精心准备的可爱礼物。于是,英国媒体哭笑不得地感叹道,“奥巴马夫妇的礼物明显是在对布朗夫妇说,谢谢你们来串门儿”,而对于布朗的儿子们而言,父母此次美国之行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爸爸妈妈去看美国总统了,给我们带回来的只有破塑料飞机。”
上任之初的“礼品门”着实让奥巴马政府非常尴尬。据报道,布朗在返回英国的飞机上接到了奥巴马的电话,奥巴马在电话中委婉地表达了歉意。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也承认这太不合礼仪了。奥巴马的助手只得向英国方面解释称,“总统整日劳心于经济复苏而没休息好”。
尽管美国媒体对此全部保持沉默,并指责英国媒体小题大做无事生非,但大洋彼岸英国的喧嚣还是传到了美国百姓耳中,让他们倍感尴尬和失礼。一位网民说,他在大选期间曾支持了奥巴马,现在为此感到羞愧。此后一个多月内,英国驻美使馆收到美国各地百姓寄来的2000多封致歉信,为总统的失礼行为表示歉意,有人甚至寄来了礼品作为对英国首相的弥补,其中包括茶叶。
自古礼尚往来,所谓礼多人不怪。各国领导人之间互赠礼品,更是必不可少的外交礼仪。但看了奥巴马这么有魅力的一位总统,做出如此没有魅力的举动——我们只能表示遗憾了,但对于我们每一位商务人士来说,如何才能选对礼、送对人、送得巧、送得妙呢?如何在新的形式下进行融通客情关系呢?在礼仪培训讲师谭小芳多家企业访谈和讲课的过程中,结交了很多朋友,总结了不少案例:
有时候,细心就是礼物。有家广告公司在一家企业跟单了两年都没有合作成功,开始是业务员跟,再有就是业务经理跟,后来部门经理跟单——谈了十多次都没谈成,最后却因为部门经理的一件礼品打动了客户,使客户同她签了百万元的订单。什么礼品这么有威力?是两双皮鞋!
原来,她和客户谈业务时发现客户身高一米九几,马上想到如此身高的人,鞋子肯定难买。于是,她在淘宝网定了两双皮鞋送给客户。客户接过皮鞋时很感动。对百万元的生意来说,两双皮鞋并不贵重,但表达了对客户真诚的关心,这就是好礼品!
有时候,喜好是礼物。河南洛阳某地产公司一位大客户被前任业务经理得罪了,该部门经理想挽回这个客户,就带着礼品去拜访,结果受到客户的冷遇。正尴尬时,他发现客户的书架上摆放着许多石头,顿受启发。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派出多名下属分别在小浪底,还有栾川、嵩县等一些景区捡了、买了、收了一些别样的石头。当他把石头拿出来时,客户顿时两眼放光。原来石头不值钱,但对喜欢收集石头的人来说,这是世上最好的礼品了。所以,谭小芳老师认为,礼品的价值不在于价格,而在于是否符合对方的心意。
还有一个小伙子按照谭老师给出的建议——定购了一批礼盒风筝、木版年画、剪纸画送给恩师、上司、领导、长辈、同事、同学等就收到了很好的评价和回报,花钱不多收获很大啊,体现出了送礼人的文化、特色、品位。
有时候,信息是好礼物。日本企业流传一句话:“向客户提供有用的信息,是业务员送给客户的最好礼品。”一份行业内刊,一本营销杂志,能给客户带来启发和帮助,这就是好礼品。
有时候,培训也是好礼物。谭小芳老师(预定谭老师公关礼仪培训课程,请联系13733187876)认为,企业可以将专家、拓展师、培训师请来,专门给客户、经销商在淡季的时候集中培训、体验、拓展。也可以送培训上门,由自己的内训师给客户员工培训业务知识,管理知识。
目前,许多人在出国时,都带上国产的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工艺品、小食品或书籍、画册及日用品等。如中国的陶瓷品、丝织品、书画等。在国外购买礼品送人,一则是价格太高,二则是也不吸引外国朋友。有一位先生告诉我,送给外国人一件时髦的衣服,不论如何贵重,还不如送给他们一组十二属相的小陶瓷品或中国的纯苏洲丝织手帕更能令其高兴。一些外国商人,尤其对中国的国画和工艺品感兴趣。
一般说,应邀赴外国朋友私人宴会、新年会等都要为女主人带些小礼品,出席官方或集体组织的酒会、招待会一般可免于送礼。给外国人赠礼,一定要把礼品包装上,即使礼品本身有包装也要包上。送的礼品要当面呈给主人,然后主人当面开包欣赏一下,这时应向主人简要介绍一下礼品。如果在国外收到了别人给自己邮寄或派专人送来的礼品,应复一名片和信件表示感谢。
世界各国民俗不同,送礼也要注意有所区别。同法国人打交道,第一次不要送礼。与法国女士打交道,一定不要送香水之类的化妆品。在法国不能把玫瑰花送给主人,因为此花是专门用来送情人的。在阿拉伯国家,送礼不要带酒,因为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有明文禁酒令。在拉丁美洲,不能送手帕,因为那里的人们将此物与眼泪相联。在一些国家,除武友之外,一般不能送刀剑,因为这是关系破裂的象征。如此等等。(更多文章请登录礼仪培训网www.liyipeixu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