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缺失造成企业捐赠热情降低


 

  近日,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共同完成的《企业公益指数》对外公布。该指数显示企业对国家支持企业公益事业的力度的评价均值为3.53分(满分为5分),即认为国家的支持力度总体一般。

  《企业公益指数》指出,在企业看来,国家对公益宣传、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略高于对企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其中,制约企业公益观念的发展的主要来自公益组织人才缺失和全民公益文化的尚未形成。

  公益组织人才匮乏,主要体现为社会工作人员不足、公益项目操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不足等方面。该指数提出,国内的公益组织,大多处于创业阶段,管理水平、薪酬水平大多相较社会平均水平为低,缺乏吸引力,而且到目前为止“公益从业人员”尚未成为一种“职业”存在,毕业的学生包括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很少以公益组织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

  当前公益从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工商业和营销等其他领域流入的,他们带来了工商业和营销等领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也非常具有公益热情。但是他们的公益项目组织和操作等相关经验仍不足。同时,国内大学教育中相关专业设置非常匮乏,接受过正规社会工作、NGO组织管理、项目运作培训的人才严重不足。

  国内公益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公益项目执行的水平和效果,也影响了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未来企业公益要走向战略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就需要公益组织,尤其是公益组织中的专业人才本身也走向更成熟、更完备的道路。所以人才问题,是现阶段制约企业公益发展的重要因素。

  《企业公益指数》还强调我国社会的公益文化也是制约企业从事公益事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我国公益行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行为,尚未形成一种集体性的社会公益氛围。大多数(63.3%)公众只会偶尔与他人交流参与公益活动方面的事情,而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公众根本不会与周围人交流公益,真正能做到经常交流的只占整体的14.8%。因此,尽管很多人会自发参与一些公益项目,但彼此之间都是一种孤立的、离散的参与,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

  调查还发现,67.0%的中国企业现在仍表示不会对自己的公益项目进行宣传,而跨国企业有七成对自己的公益项目会进行宣传。国内企业的“保守”与跨国企业的“开放”与我国社会单向的公益文化有关。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主要是一种利他的、注重“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单向的公益文化,而国外的公益文化强调的是互利共赢。而我国传统的单向的公益文化难以让公益与企业追求效益的组织目标相统一,难以真正调动企业的公益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