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王莽写下了独具风格的一页。应该说,王莽实实在在地做过皇帝,国号为新。只可惜,因为其帝位来得极不光彩(其实,不光彩者岂止莽!)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态度。尽管这样,当时的王莽却不乏追随者。尤其是他在从平民子弟到逐步登上皇位的过程中,很多作为使得他在人们的眼里成为时代的榜样,即便在他将要灭亡的那一刻,仍然还有千余人跟随着他,为他洒尽最后一滴血。
这样的成功,应该归功于他有着很高的情商;而他登上皇位后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改革措施及司政方法则归咎于他低下的智商。
王莽是孝元皇后弟弟的儿子。本来,孝元皇后的父亲及兄弟都在元帝、成帝时期被封为侯爵,一家共9个列侯,5个大司马。然而,王莽的父亲死得早,没能让王莽得到封侯。为了出人头地,家境贫穷的王莽发愤读书,屈己对人,恭敬俭朴。他在社会上结交英雄豪杰,在家庭中伺奉伯父、叔父。有一年,伯父大将军王凤身患重病,王莽伺候他,亲自熬尝汤药,连续几回顾不上梳头洗脸,和衣而睡。为此,王凤死前举荐他做了黄门郎。随后,王莽又被升为射声校尉。他经常分散车马衣服,赈济施惠给门下的宾客。而自己家中,则显得很清贫。王莽38岁时,被任命为大司马。有一天,他的母亲患了疾病,公卿列侯们派各自的夫人前往探视。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他们,衣裙没有像贵妇人一样拖在地上,腰间还系着围裙,大家以为她是仆人。因此,王莽在朝中,上上下下口碑极好。在不得志时,他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失落情绪;受到重用时,也能很好地不露一点声色。当国家发生灾难时,王莽带头捐钱捐地,安顿贫民。后来,王莽的女儿被立为皇后,按惯例,王莽要得到黄金2万、钱2亿,但王莽坚辞不受。实在推辞不过,只收下4千万,余下的全部捐献出来。
也许,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有着明确的目的,他的“谦恭”和“礼让”都是经过精心伪装的。尤其是他的儿子杀了一个奴婢后,王莽硬是逼着让儿子自杀偿命,用儿子的性命换取了赞誉,由此,王莽的个人野心可窥一斑。
毫无疑问,王莽最终凭借自己的情商达到了他原本希望得到的成功。何谓“情商”?“情商”主要包括自我情绪的认识能力、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激励和自我意识析能力。以这种理论观点来看,王莽的情商的确很高。情商是一种能力,尽管王莽是虚伪的,谁又能说他不是高情商呢?
然而,王莽终究失败了,是因为他的智商。
为了体现一个“新”字,王莽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是改官名和地名。从上到下,可谓没有一处疏漏。虽无实际意义,这样做倒也无大碍。可改的面一扩,就扩出了大麻烦。他下令诸侯王一律改称公,少数民族改称侯,尤其是匈奴的单于竟被王莽改为降奴服于。可单于哪儿肯买帐,这样,便引发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后来又不得不给人家送钱,想要平息事端,结果让人掂出分量,时停时战,反倒遭到不断地骚扰和戏弄。应该说,王莽改革的初衷是好的,胆虽大,识却无。王莽的改革是脱离了社会实际的。公元9年,王莽实行“王田”、“私属”制,本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和奴婢问题,结果因遭到贵族、官僚、地主的反对,最后又下令废止。带来最大混乱的是实行币制改革。他先后下令使用金、银、龟、贝、钱、币五物六类,共28种货币。因多次改币,品种繁多,比值又极不合理,造成严重的经济混乱和政治动荡。
最愚昧可笑的是,就在更始军将兵临城下时,有人对王莽说:古时国家有灾难,“则哭以厌之,宣告天以求救”。王莽听后竟带着群臣向上天陈述其符命本末,对天大哭。同时,专门设立粥厂,供前来痛哭的饥民享用。于是,整个国家天天如同办丧事。对其中哭得动情的,王莽就任命他为郎官,以至几日内全国陡增几千名官员。这种可笑至极的作法,又岂有不亡国之理?
情商和智商,在一个人身上往往不可能都是那么突出,某个方面的轻微缺失,是绝大部分人所客观存在的。但是,情商和智商的不协调往往让人捉襟见肘。而像王莽这样的极端不协调,在古之帝王中并不多见,因而,这就决定了王莽在历史上的独特性。
(原载《领导科学报》2003年7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