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尴尬
|
|
载2010.3.10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yc/2010/2010-03-10/34389.shtml
|
唐武则天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历来为史家们称道,即使对竭力反对自己临朝称制的骆宾王也是满腹遗才之恨。宋代王谠在《唐语林·文学》中写道:骆宾王“每与朝廷文字,极数伪之,天后览之,至‘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初微笑之;及见‘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乃不悦,曰:‘宰相因何失如此之人!’”试想,如果骆宾王不是那样对武则天充满敌意,不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一定会有被武则天提携重用的机会,何至于下落不明,究竟是如何死的都让后人争论不休! 武则天爱才是真,决不是做做样子,哗众取宠。然而,武则天对人才却又是很挑剔的。同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宋之问的名气和才华虽然不及骆宾王,其声名在当时也不可小视。唐朝那么多诗人,又有多少人象他那样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与骆宾王的个性不同的是,宋之问并没有象他那样情怀激烈的反对武则天,而是低眉俯首,媚附张易之等权贵,并写了不少应制诗呈给武后。可是,宋之问最终还是不能遂愿。明代作家曹臣汇辑的《舌华录》一书载:皇后武则天当朝时,宋之问请求做北门学士,朝廷没批准。于是,宋之问作《明河篇》以表达自己的愿意。武则天看到他的诗,对崔融说:“我不是不知道之问有才,只是因为他有口臭。”为此,宋之问终身惭愧怨恨。武则天这一番话实际上给宋之问在政治前途上判了死刑。 一代诗人宋之问何期尴尬!武则天爱才,宋之问有才。这是多么合拍的好事。应该说,宋之问是不应该有生不逢时的怨恨的。宋之问惭愧什么?又怨恨什么?以至于终身都耿耿于怀?是自己的口臭。大才能居然抵不过小小的口臭!让人不明白的是,这种让宋之问有着始料不及的后果的口臭,何以要等到武则天来背后给他指出来? 谁也不知道宋之问在闻知此事后如何怨恨自己,也不知他如何在怨恨武则天。但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是:才能不会消失,而口臭则是可以消除的。诗人是尴尬的。因为在封建君主的眼里,一个最不确定的因素是:什么事为大,什么事为小有时确实很难让人猜度。而宋之问后来随人犯事被杀,则似乎是那次尴尬后被注定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