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础 发挥优势 加快发展——湘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


 

强化基础 发挥优势 加快发展
 
——湘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
 
 
湘南地区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三市,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2008年,三市土地面积达5.72万平方公里,人口1785.36万,分别占全省的27%和26.1%;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326.83亿元,为全省的20.9%。如何发挥湘南三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我省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的先行区域,一直是新一届省委、省政府决策高层思考和探寻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坚持推进“一化三基”战略,湘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快车道,但与省内外的优势地区相比,其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发展实力有待增强。
一、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快车道
近年来,湘南三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三市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大力推进开发开放,加大产业承接力度,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5—2008年,湘南地区经济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1.8%。其中,衡阳、郴州和永州年均分别增长12.8%、9.9%和12.6%,比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8年)的平均增幅分别高3.6个、0.4个和1个百分点。2008年,湘南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6.83亿元,增长10.7%,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0.9%。今年前三季度,湘南地区弯道超车势头强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2.72亿元,增长14.4%,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3个百分点。
表1:湘南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全省
湘南地区
衡阳
郴州
永州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2005年
6511.34
11.6
1429.77
11.9
590.86
11.5
477.69
12.7
361.22
11.5
2006年
7568.89
12.2
1632.85
10.8
672.07
12.3
546.23
8.3
414.55
11.8
2007年
9200.00
14.5
1969.50
13.7
820.87
15.3
642.24
11.6
506.39
14.0
2008年
11156.64
12.8
2326.83
10.7
1000.09
12.0
734.06
7.0
592.69
13.3
2009年
前三季度
8382.07
13.1
1782.72
14.4
770.26
14.5
551.79
15.0
460.66
13.6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湘南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17.94亿、951.95亿和856.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4.1:38.2:37.7 调整为22.3:40.9:36.8,其中,第一产业比重降低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表2: 2008年湘南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情况
                                       单位:亿元

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值
比重(%)
绝对值
比重(%)
绝对值
比重(%)
全省
2007.40
18.0
4933.08
44.2
4216.16
37.8
湘南地区
517.94
22.3
951.95
40.9
856.9
36.8
衡阳
235.75
23.6
412.36
41.2
351.98
35.2
郴州
120.47
16.4
358.14
48.8
255.45
34.8
永州
161.72
27.3
181.46
30.6
249.51
42.1

(三)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2008年,湘南地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669.14亿元,占全省的18.7%,增长13.4%。今年前三季度,湘南地区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发展明显提速,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24.42亿元,增长24.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5个百分点。
表3:湘南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情况
单位:亿元
市州
2008
2009年前三季度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全省
3570.85
18.4
2923.12
18.1
湘南地区
669.14
13.4
524.42
24.6
衡阳市
304.78
19.2
234.78
26.5
郴州市
257.12
4.9
193.75
22.3
永州市
107.23
21.0
95.89
24.7
(四)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3.31亿元,占全省的18.6%;增长45.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4.2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7.72亿元,增长68.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6.2个百分点。
表4:湘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市州
2008
2009年前三季度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全省
5649.69
31.6
5247.98
42.4
湘南地区
1053.31
45.8
1007.72
68.6
衡阳市
333.60
46.3
250.50
59.5
郴州市
312.95
25.9
381.10
111.9
永州市
406.76
65.5
376.12
43.1

(五)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08年,湘南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49亿元,占全省的19.4%;增长23.0%,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3个百分点。2009年前三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5.47亿元,占全省的19.5%;增长19.0%。
表5:湘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
单位:亿元
市州
2008
2009年前三季度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全省
4119.66
22.7
3506.87
19.0
湘南地区
799.49
23.0
685.47
19.0
衡阳市
335.64
23.2
283.64
18.6
郴州市
293.41
22.8
253.91
19.2
永州市
170.44
23.0
147.92
19.3
(六)财政收入规模扩大。2008年,湘南地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8.4亿元,占全省的13.6%,增长18%。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增势加快,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7.55亿元,增长21.4%,比全省平均水平快8.6个百分点。
表6:湘南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市州
2008
2009年前三季度
绝对值
增速(%)
绝对值
增速(%)
全省
722.71
19.2
607.99
12.8
湘南地区
98.40
18.0
87.55
21.4
衡阳市
37.90
21.9
32.71
22.7
郴州市
38.40
12.6
35.15
20.2
永州市
22.10
21.4
19.69
21.6
(七)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2008年以来,湘南地区紧紧抓住沿海产业加速向内陆转移以及“先行先试”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明显。2008年,湘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7亿美元,增长25.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3个百分点;实际引进内资325.2亿元,增长13.6%。今年前三季度,湘南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12亿美元,增长22.3%,比全省平均水平快8个百分点。实际引进内资283.99亿元,增长18.7%。
二、发展速度和实力有待提高
尽管湘南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但相对长株潭等优势地区,其发展速度有待加快,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1、发展速度偏慢。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平均水平。2005—2008年,湘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慢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湘南地区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和长株潭城市群慢2.1个和3.8个百分点。二是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有所下降。湘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22%、2006年的21.6%、2007年的21.4%,下降到2008年的20.9%,呈连续下滑态势。三是代表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的工业,发展速度相对不快。2008年,湘南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4%,比全省平均水平慢5个百分点,比长株潭城市群的21.0%慢7.6个百分点。
2、产业层次偏低。从产业结构看,2008年湘南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2.3:40.9:36.8,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分别比全省和长株潭城市群高4.3个和14.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分别比全省和长株潭城市群低3.3个和11.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省和长株潭城市群低3.2个和5.4个百分点。
(三)投资力度不强。从投资总量看。2008年,湘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13.8%,比2005年的15.1%下降1.3个百分点,比长株潭城市群的46.4%低32.6个百分点。从投资占生产总值比重看。2008年,湘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9.6%;比全省平均水平44.8%低15.2个百分点。从人均投资看。2008年,湘南地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16 元,比全省平均水平的8277元少2361元。由于投资规模偏小,湘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2005—2008年,湘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末,湘南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461公里,仅占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1公里的23%;市政建设欠帐较多,2008年湘南地区城市化率只有40.24%,比全省城市化水平低1.91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较大,2008年湘南地区等外公路通车里程只有全省的19.3%。
(四)开放水平不高。湘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特别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规模和速度、结构和效益等方面有一定差距。2008年,湘南地区进出口总额为18.03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4.3%,比2007年下降5.9个百分点;增长20.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全省平均水平以及长株潭城市群有一定差距。2008年,湘南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为5.3%,分别比全省和长株潭低2.4个和6.9个百分点。
三、强化基础,发挥优势,增强实力
当前,湘南地区面对后危机时代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发展前景,以及周边省区空前的竞争态势,必须进一步发挥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为全省“弯道超车”作出应有的贡献。
——强化基础,形成持续发展动力。湘南地区人均投资水平低,历史欠帐较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2008年,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71%。比如衡阳市曾经号称为湖南的“老二”,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既没有航空港,又没完善的水运港口,发展底气明显不足;永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之一,目前没有直达广州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走高速需绕道衡阳、郴州,到广东的国道路况也很差。因此,强化湘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开放开发步伐的关键之一。一是优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区域规划布局加强与粤港澳特别是广东粤北地区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加快建设与广东互融互通的交通、电力、水利、信息、生态等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要尽快疏通湘南地区的出省通道,打造湘南三市至珠三角各城市“四小时经济圈”。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优先安排出省公路建设与改造项目。二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加快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际空港、内河航道为重点的综合运输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特别是要在湘南地区尽早建成一个具有较强通航能力的航空港。三是抢抓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加强沟通衔接,力争多上一批大的、好的基础建设项目,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四是加强建设资金的筹措落实力度,力争上级财政资金、银行承诺的信贷资金、客商签约的外来资金如期落实到位,激活更多民间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五是优化项目投资环境。重点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形成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和法制环境。
——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首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力争把湘南地区打造成连接沿海与内陆地区的重要物流基地。其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发展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抓好烤烟、香柚、油茶、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力引进与沿海地区产业配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同时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大力承接技术水平、加工能力和附加值高的资源精深加工业,提高资源的高精加工度和利用率。最后,充分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能源、电子信息、旅游等为主的优势产业,壮大输变电设备加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钢铁管材加工业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资源深加工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出口加工基地、数字视讯产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基地。
——扩大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要素短缺,造血功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要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光依靠自身难以完成跨越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还必须借助外力,加快招商引资,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在这方面,具体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继续认真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湘南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定》和《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从政策和措施上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二是继续大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签约项目落户率,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三是进一步增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意识。充分认识抢抓机遇的重要性,树立抢抓机遇的紧迫性,培养抢抓机遇的创造性,养成抢抓机遇的敏捷性,强化抢抓机遇的主动性,强调抢抓机遇的实效性,使每一个机遇都能变成促进湘南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四是继续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五是选准产业转移对象,不断改善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项目,引导资金向“瓶颈”产业和急需发展的产业倾斜,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着力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转移企业,积极引进催生配套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
——突出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湘南地区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抓住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重新洗牌机遇,突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合理的技术引进等科技创新手段和措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按照国家“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的要求,加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坚决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业企业,特别要加强对湘南地区中小型工矿企业的监督管理。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曾斌求、彭积龙、周颖江、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