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1月份物价变动指标: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九个月走低,该数据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回落3.3%,跌幅较2008年12月的1.1%明显扩大,该降幅创2002年3月以来即本轮经济景气周期以来的最低幅度。
CPI走向的具体地域与行业指标: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1.5%;食品价格上涨4.2%,非食品价格下降0.6%;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项目价格下降0.8%。但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8年12月份上涨0.9%;食品价格上涨3.3%,其中鲜菜价格上涨22.4%,鲜蛋价格上涨0.8%。月环比上涨原因主要是由于春节长假消费带动。
关于PPI的月度表现,国家统计局有着更为具体的原因分析:
一是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实体经济快速下滑,国际市场原油、矿石、粮食等基础性产品价格显著下降,致使我国此类大宗产品进口价格明显下降,进而引起去年持续处于高位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较多,并通过产业链条逐渐往中下游传导,导致主要类别产品价格的全面走低。
二是去年价格高企的负滞后影响。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在前8个月涨幅逐渐扩大,形成了一个较高的基数平台,从9月份以后工业品出厂价格开始环比下降,2008年12月份的平均价格水平已低于2008年1月份的水平,致使2008年的工业品价格变动对2009年的滞后影响为负,全年大约为负4.3个百分点。
三是从分类上看价格有涨有落。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尽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7.2%和24.6%,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2.7%,其中原煤出厂价格上涨12.3%;汽油、煤油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1%和3.1%。
我国2007年CPI月度增速最高为当年11月的6.9%,最低为1月份的2.2%;2006年CPI月度增速最高仅为当年12月的2.8%,最低为3月份的0.8%。2006年3月份0.8%的增速当时也是32个月低位。2008年全年CPI较上年同期增长5.9%,2007年为4.8%。2008年全年PPI则较07年同比增长6.9%,2007年为3.1%。PPI指标曾在2008年8月份创下10.1%的10年新高。
也是因为受春节长假消费因素带动,CPI的回落与进一步的走向更加引人注目,如果消除春节消费因素,我们同意市场的一个判断是,未来2-3月份将有可能接近于或跌破0值,也即是出现通缩。基于这一判断,我们预计虽然央行公布的货币市场数据显示短期流动性充足,但货币政策继续放松的方向仍将有空间,尤其是法定准备金率调整空间更大。基于政策调整提前动手以消除通缩预期的需要,我们认为更早一些调整更为有利。毕竟,通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市场形成顽固的通缩预期,而为消除通缩预期之见,个人认为目前仍应多频率小幅度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