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立德与诚信——兼谈企业家的基本功


修身、立德与诚信

——兼谈企业家的基本功

 

    中国古人认为:真正的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再后才可平天下。

    而“修身”,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信”:“无信不立”。而这种“信”,首先是自己对自己讲“诚信”。既然是自己决定要做的事,就要坚决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连自己都约束不了,就很难对别人讲诚信。所谓“自胜者强”、“人格是一种表演,尤其是表演给自己看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谁都不愿与一个言不由衷,管不住自己的嘴,反复无常,约束不了自己行为的人打交道,因为对这种人无法建立起良好的预期,心里总是感觉不踏实。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在没有好预期的情况下,还必须和这种人交往和交易,就只能增加监督成本来保证自己的利益,但监督的机会成本如果等于或高于交往和交易收益,交往和交易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诚信作为“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决定一个人在融入家庭(家族),进而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合作的过程中,究竟能够建立多大的社交圈子,并能够走多远的品性基础。

    中国古人讲的“齐家”,是指一个人在“修身”之后,还要把诚信扩展到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以及由家族关系维系的村社或商业组织(现在称之为企业)当中。对家族成员的诚信,构成了组织成员内部的信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都由此而得到一种安全感,获得与家族其他成员交往的自信和互信。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安全体系,把监督成本降到了最低,从而使家族成员之间能够形成诚信基础上的良好预期。

    通常情况下,在家族内部进行欺诈和欺侮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因为伤害家族成员就伤害了家族的合作秩序,必然引起公愤。当然,对外人的欺诈和欺侮往往被这种组织结构接受,这是中国人远近亲疏处世规则所致。除非对外人的欺诈与欺侮可能受到外部强大力量的惩罚,从而使家族利益受到损失,否则,靠内部的规则要建立更大外延意义上的公理和法治的秩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家族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是一个坚固的内核。而在天高皇帝远,缺乏法治资源的传统社会中,家族的团结往往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保护机制。

    几千年来,这样一种建立在家族关系基础上的合作秩序,成功地维系了中国的——皇帝的官员任命权一直都没有触及到的——社会最底层:乡村阶层。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靠着自发的秩序使社会细胞层实现了成本最小化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孝治国”的思想与“齐家”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与皇权专制制度配套的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意识也因此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

    中国古人讲的“治国”,与现代意义上的治国是有细微别的。这个“国”是指超越“家族”之上的社会组织。从这一点上说,现代的企业也可以称之为“国”。有了“齐家”的经验,有了“家”或“家族”作为政治和经济的后盾,治国就有了思想和物质上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的官员,不论官做到多大,最后也要告老还乡,在自己的家乡立牌坊,实现光宗耀祖(退休官人把钱财和文化带回故里,并成为不需吃皇粮又代行管理乡村职能的“义官”,从而使科举人才选拔制度,最终能实现人才反哺社会基层的作用,这是一个很有社会学意义的话题,当另文叙述),这被称之为“落叶归根”。

    因此,中国人对“国家”的认识,是把“家”与“国”放在一起理解的。当一个人以家族为后盾,在“修身”与“齐家”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诚信”和“齐家”的经验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时候,他不可能忘记“无信不立”的做人做事原则。所谓“达则兼济天下”,是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退路的,也就是打不出去,我能退得回来,人只要有“信”,就能立得住。

    而中国古人讲的“平天下”,那算是雄心之举了。它涉及的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大问题。这与现代企业的并购扩张有相似之处。然而,想要“平天下”,说到底还是一个做事先做人的问题。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所谓雄心也好,野心也罢,在中国古人看来:“自强不息”最终还要落到“厚德载物”!这个“德”的基础,就包括“诚信”。反观这些年来,因欲“平天下”而死掉的民营企业,以及竭尽全力也做不大(平不了天下)的民营企业,其领导人不是不懂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是不懂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因为说到底,作为“德”的基础,“诚信”是个人向外不断扩展人格的一个思想和行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