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光亚新解《道德经》二十一


原文: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  众甫之状哉  以此

 

译文:

  孔学所讲的德其表现之容貌,是惟一由玄妙的道所支配的。
  道生万物,其演化的过程看不见摸不着(惟恍惟惚)。{现代物理学证实微观粒子运动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摸不着啊看不见啊(惚兮恍兮),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有其形象;看不见啊摸不着啊(恍兮惚兮),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有其物质(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十四篇)。{现代物理学证实微观粒子运动具有光波性运动形式即,光波的运行具有粒子性运动实体即。光波性和粒子性又叫波粒二重性}。
  道生万物这一演化过程深遂啊幽冥啊,其中有阴阳凝聚的精气{类似基因},这种精气甚为真实,而且蕴含着演变的所有信息{类似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从古到今,作为这种精气演化的名称概括、概念{类似基因符号}客观上从没有失去,所以凭据道可以观察万物生存发展的状况(包括德的表现)。{类似破译基因密码就能知晓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何以能知道万物变化的现状呢?就是以此!

 

点注:

老子此篇是论道中最精彩的部份,他的臆境也初步为现代物理学所证实,从而使退去了神秘的色彩,是朴素的然而也是科学的世界发展观。这也使我们看到老子的哲学属于自然哲学,它比任何宗教关于世界万物来源的神造说、帝造说之类说教要高明得多、朴实得多。
  此篇表明,作为老子赋予精气(微观粒子)演化的名称概括、概念,这属于主观的思维,然而作为概括对象的精气演化(微观粒子运动)又是物质的,因而老子的应当归于主观唯物主义。以此来看,把道释为物质,不能简单地贬斥为神志不清。另一方面,认为悟道、得道,才能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这又说过了头,走了极端,像道士的语言。
  老子此篇还阐述了的基本关系。的容貌或者表现,即通常所说的德行,是受道支配的(只能说是先天因素或者遗传因素,人的现实德行还有后天因素)从这角度讲的表现,的依据。
  此篇开头所说孔德,释为大德瞳孔折射出来的德,似觉模糊、勉强。老子十分关注儒学,与儒学的交流,乃至对儒学的批评,全书许多篇都可以看到,例如绝学无怃圣人不仁等等,因此这里也冒昧的把它视为道学与儒学的交流,因而把它释为孔学之德,实在不知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