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被宠坏的孩子
——应理性客观地认识银行产品创新
世界上的事情本来是很简单的。
人类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概念、规则、价值观、宗教等等,把世界上的人和事搞得很复杂。
人类文明,特别是语言和文字,在竞争和生存压力的催化下,衍生出复杂的概念、观点、逻辑和判断。为了一个观点或一个事物让大家接受,不惜言过其实、过分夸大。
比如互联网。刚出现时,无知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们在从业人士和媒体的渲染下,大呼信息时代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的世界的运转方式将要从此发生革命性、根本性的变化,人类将不会象过去那样生活,将完全是一幅全新的生活状况,将出现机器人控制人、网络生存之类的场景。记得2002年读博期间,有同学受宣传和自身想象影响,持前述观点,并向我说起,我简单争论了几句。我认定,世界千百万年来就这么运转着,人类千百万年来就这么吃喝拉撒着,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生活方便了、物质丰富了、对疾病认识更多了,等等,仅此而已。纵观历史,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改变的是我们生活的方便度,但同时生活的复杂度和风险度也大为增加,比如电的发明、汽车、电话、机器人、电脑、电视,无非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丰富了,并没有使我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以及世界的运转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发明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的事情、烦恼和不安全因素。
2000年,网络刚在我国兴起时,那时人们无比欢呼和痴迷,记得还流行“网络生存”,大家感觉神乎其神,玄妙无比,好象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变化,不用种菜、不用做饭、不用骑车上班、不用……还好,我当时虽然不了解、感觉也挺神,但根据过去的生活经历,特别是80年代几乎每年出一个身负神功的“气功大师”,90年代前期还流行现场气功报告、营造所谓“气场”,无数人在报告现场受“气功大师”和“气场”的感染,或哭或笑、神态各异(以致后来法轮功出现时,我根本不理会,觉得他们的理论很可笑,很小儿科,前面已有多个此类大师了),我对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下判断:互联网没那么神,充其量象电报电话一样,不过是更方便的工具,把纸张版的换成电子版的,容量更大、查阅更方便,如此而已,我们的生活该怎样还怎样。好象是2004年,4年之后,网易的创始人,怀着无比激情的王志东先生幡然醒悟似地说,激情了这么多年,奋斗了这么多年,发现互联网原来是再传统不过的东西。
就像当年机器人出现时,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说是机器人将主宰世界,机器人将控制人类。我说那纯粹是扯淡,机器人是人创造的,受人操控,如何反过来?把电一拔,或电池一卸,机器人就是一堆废铁。
之所以有以上预见的正确,我认为,在于抱定这样一种认识: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以及世界上的事情,千百万年来都这么生存、发生和运转着,无非是形和器的变化,本质不会变,不要把世界上的人和事想象得太神奇、太复杂,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世界原本很简单。
但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不甘寂寞、不甘平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或出于各种目的,或愚昧无知,或过分想象,煽动舆论、渲染气氛、夸大其词,把鸡毛当令箭,有一说成十。
比如创新。有关职能部门为强调自身的工作,管理层为显示水平以及对董事会和股东体现工作业绩和负责任的态度,影视媒体为增加收视率,报刊杂志为提高销售量,官员为创造政绩、展示开拓创新精神、紧跟中央精神和主流意识、避免“落伍”和被嘲笑,学者为引起注意、晋升评奖,学生为发表文章……,一旦起而哄之,就难免过头。
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等,有些时候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应当说,创新不是不重要,不是不需要,但过头就没必要了,而是应该在实事求是和沉稳理性的前提下开展创新。
至于国家和世界级的重大、划时代的科技创新、社会体制创新等,那是另外回事。
这里谈谈银行的产品创新。
事实上,银行就是银行,有它本身的职能、特点和作用,怎么创新也最多是“万变不离其宗”。更多的时候是变个花样、作个补充、更变一些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途径而已。创新来创新去,无非是让存款、贷款、结算更方便一些、安全一些、快捷一些,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打理自己的财产。比如近年新业务,基金、年金、税收托管、短期融资券、保险等,无非是代管理、代发行、代销售而已。又比如最近轰轰烈烈的个人理财,无非是替人打理一下帐户而已,别人没时间、没精力、缺信息,或缺专业知识,投资所指向的对象仍是大家熟知的、市场上既有的不同种类的存款、外汇、房产、股票、债券、基金、期货、保险、黄金珠宝等。半个世纪以来,商业银行最大的产品创新恐怕也就算是信用卡,大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东西,并为银行开创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业务领域,但也无非是替代一下现金结算,同时让临时小额融资更为方便,没有逃脱存、贷、汇、结算这些银行基本功能,换个形式而已。
银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同质化竞争的行业,在这个同质化的市场中各家银行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经营的关键在于执行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使不至于亏损而消亡。况且,银行产品很容易被复制,而且复制成本低廉,完全可以从别的银行复制过来,想异质化也不容易。
从客户的需求上讲,人们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主要就是那么几种,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产品创新上,不如将客户通常需求的几种主要产品做精做细,投入产出的回报及对银行发展的意义将会更大。新产品主要用于市场渗透,吸引新客户,对于老客户,关键在于做好服务。
在产品创新策略上,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我认为比较好的创新策略就是跟随策略。平时紧盯市场,看看同业有什么创新,一旦发现有适合自身的创新产品出现,第二天立即跟进,因为银行产品很容易被模仿,且模仿成本很低,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搞领先型创新,不如跟随,成本低,而且一点也不影响在市场上的领先性,因为领先个两三天、个把礼拜甚至个把月,不影响,市场也会认为你是领先的,而且客户和市场份额的争取与原创领先型没有太大差别。其中的要害是紧盯同业创新动态并迅速模仿跟进,迅速行动和争夺市场。其实机制体系创新也是如此,多数情况下,除非有绝对把握,中小银行采取跟随策略好。
总体而言,银行产品创新往往成本较高,而且市场效果和盈利能力并不确定。产品创新也要讲究个投入产出、成本效益分析,我们认为,如果战略定位不是做市场领导者,就不必过分强调产品创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是弱化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只是产品创新也要讲究一个“巧”和“度”。
对于银行经营,关键的还是风险管理和服务质量。特别是零售业务,要强调服务质量和服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