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富豪们为什么想冒充作家哲学家
主持人:没有任何人他有权利去逼迫别人去忏悔,他也没有权利去逼迫别人去做慈善。
我是这么想的,比如说往往可能很多普通人他就是看到了富人背后所有的财产的那种数字性的东西,可能如果有一个人,他读了《福布斯咒语》,他可能就会知道,作为主人公冯石也是名利双收很有钱的一个人,但是他其实也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在他奋斗的过程中,比如说面对银行行长,面对政府,他有他很多无能为力的地方,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文字的力量,就您刚才所说的,可能比如说大家看到富豪在电视上作秀可能已经没有什么反映,但是他看书的话,他可能觉得这是真的,你写这本书可能很多人会说,是不是在为穷人和富人之间建立起一个让他们相互理解的桥梁?
王刚:能不能达到那么巨大的作用,有的时候我经常怀疑一本书的作用,连《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读的人都不是那么多。另外《福布斯咒语》又没有中共中央文件逼着大家非得去读,所以说一本书究竟有多么大的力量这是难说的,但是我就觉得有一点,就是说富人在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上,我觉得这些年他们存在着很大的偏颇,一开始他们在生长期,他们没有成名,他们需要他们个人和企业共同打造一个品牌,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人成了明星,企业成了明星企业,他们是非常著名的企业家,人人都羡慕他们,可是我觉得,中国的这些所谓富豪们,他们现在又想冒充哲学家,每个人都非常有哲理,又想冒充伟大的作家,他们就说中国的作家写不出什么什么象样的作品,特别是反映现实,只有他们写的那些书好像才是真正的反映了现实,那么我试问,你自己充满了一种遮羞心理,你怎么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揪离地面呢?他们是伟大的音乐家,伟大的画家,伟大的经济学家还是伟大的演员,有的还是伟大的冒险家,其实所有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很私人化的东西,其实我觉得都是很私人化的东西,用不着在媒体上那么去炫耀,你们真的是伟大的哲学家吗?你们说的那点话里有多少哲理,太可笑了,你们真是伟大的作家吗?你看看你们写的那些书,我相信你们过去都是文学青年,可能你们爱好过文学,也读过一些书,但是你们缺少对于文学创作的长时间的训练,你们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吗?你们所说的那样一些经济理论远远不成体系,你们说的话缺少理论意义,但是你们有很具体的生活体验,你们可以把你们的体验拿出来,但是那一定不是经济学理论,作为演员,有的人稍微好点,有的人很拙劣,因此当一个企业很出名了,他们不太需要靠他们不断的在外边作秀,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能够获取更大的资源,以便于更好的去运作资金,在今天,富豪们都说,中国已经走向法制社会了,法制很健全了,他们交的税也很多了,你能交那么多税干嘛还做那么多秀呢?我觉得你交的税应该和你做的秀应该成反比,他才正常,他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秩序下,一个富豪所应有的状态。
可是我觉得他们在这儿都犯错误了,我觉得他们应该重新的去塑造他们的形象,不要让一部这样的《福布斯咒语》,这样一本书就把他们的形象打得七零八落,又何必呢?
但是反过来说,有很多人读了《福布斯咒语》之后,他说他的心在流血,我看到有年轻人说我看了《福布斯咒语》,我想买房,我的心在流血,我想对他说,对不起,中国的房价高或者是中国的物价本身高,你到星巴克去喝上一杯咖啡30多块钱,我在澳大利亚国会喝一杯做的比那儿好得多的咖啡澳币2.5元,霍华德总理也喝一样的咖啡,我们这儿的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这帮小知识分子他们想到星巴克咖啡那儿坐坐,还远远不如澳大利亚国会的,得30多块钱,你凭什么要求房价就低呢?一个东西它的价格一定是由多种原因构成的,在这个时候应该去承受这种恶名的我觉得真不应该光是资本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我真的是桥梁也好,通道也好,在这本书里我挺希望让别人看到资本家很不容易。
主持人:包括当时跟您一起上鲁迅研究院的莫言老师等都是写的父辈的那样一个状态。
王刚:因为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只要写乡村的那点体验,很多很多人都会被深深的打动,可是你一旦是要写当代的生活……
主持人:尤其是都市的或者是知识分子或者是一种更富裕的阶层的生活。
王刚:人们就会觉得这个东西是不是有意义,而且尤其是文学理论界,我自己对这个事情也确实是很担心,《英格力士》,因为我重新开始写小说,然后《英格力士》确确实实引起了别人对我的关注,我也想写第二部,可是当写了《福布斯咒语》以后,它确实激发我重新思考的很多很多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现状,它的意义,它的走向,确确实实开始思考很多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我个人感觉,我们中国作家特别喜欢写过去的题材,你像很多著名的影视剧,比如说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很多在国外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影视的作品,也都是拍的都是一些反映过去的那种生活的。另外我想问,王老师,你也做过非常有名的《甲方乙方》、《天下无贼》的影视编剧,您觉得在写剧本的这种经验对您现在写小说有什么作用?比如说可能好多作家觉得他写剧本时间长了之后,他就会转化成一种剧本式语言,注重情景,进入小说创作的时候遇到一些障碍,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刚:我写剧本的时候,我不是特别像写小说这样,写剧本往往是别人的事情,剧本是一个集体性的劳动,而且在中国写剧本有那么多人审查,有那么多人提意见,所以写剧本的时候你到最后的时候完全傻了,不像写小说,写小说你活灵活现,完全是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情感,我这个人不太担心,小说和剧本之间的差别,因为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我这个人好像两面性非常强,当年好像在做乱七八糟的事的时候,别人也都知道我这个人好像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人,而且这个执行起来的时候也是非常有节奏,有步骤,不喜欢任何事情去改变它的节奏,没有计划性,我计划性很强。
但是我的另外一面,因为我从小吹长笛,然后以后很小的时候也学过作曲,再以后热爱文学,而且本身的性格真是多愁善感,按理说一个男人多愁善感其实挺丢人的一件事,但是这就是你的性格。所以由于自己的这样一种状态,我写《福布斯咒语》这样的小说的时候也是嵌入了很强烈的情感的,当你嵌入很强烈的情感它必然影响到你的语言,它影响到你很多方面的表达,所以我不太担心,我也不认为这两者互相有多么大的影响,没有。
主持人:当时比如说在去年的时候,一段时间美国有好莱坞编剧大罢工,中国的很多编剧也非常不满意他们现在的付出和收获的一个比例,我们可能很多人都看过《天下无贼》、《甲方乙方》,大家可能记住了冯小刚、刘德华、刘若英的表演,但是可能对编剧的体现,你觉得对您个人来说有没有那种忽略?
王刚:在中国影视行当里边这个编剧真是被压在最底层,一方面写出一个好剧本,在中国这样的现实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因为我说了,他有那种审查制度,分级制度现在还没有确立,另外一点就是说,的确导演、制片人他们面临的压力特别大,不光是来自于金钱,来自于各个方面,你像陆川写《南京!南京!》也是搞了很多次,所以中国的编剧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重压下,观众还对他们提了很多的要求,只要是这个电影不好看,首先说什么破故事,肯定骂的是编剧,而且编辑的钱给的也不是太多,据说有的人现在拿到了100多万,反正我没有拿到过,所以使编剧处于这么一种状态确实很可悲,但是要说大家联合起来去抗争我觉得不可能,因为中国人我刚才说的,他没有信仰,他不需要信仰,那么反过来说,中国人他不太讲究协作。
外国人老问我说,说我看见外国作家在一起,大家后面都说好话,你们中国作家怎么后面都说坏话,说外国作家问到什么人对他的影响的时候,他们都讲他们本国的哪个哪个作家对他产生过影响,比如说比他大十岁的,都不是动不动都说《红楼梦》,就说谁谁谁,说你们中国作家一说到哪个作家对你们产生的影响,明明其实有不少作家对他产生影响,怎么一说全都是卡夫卡,博尔赫斯,巴尔扎克,全都是这些国外的人。因此中国人有这样一种种性,他的这个民族就是有这样一种特点,你非要要求编剧能够团结起来,我当时讲过一个笑话,他们说当年河南没有地下党,为什么没有地下党呢?这三个人要在一块儿开会要成立一个组织了,这个会刚开完,其中就有一个人跑去告密了,所以这个党组织永远没有成立成,这个东西形容编剧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事情,所以这种事是没有用的。
不应该就哪一个人就对整个“富二代”提出质疑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有提到富人从哲学修养各方面来塑造形象,但是有一个问题,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的杭州有一个富家子弟飙车撞死人,自己还若无其事的,这与他们的修养,现在的富人可能年纪大了,可能慢慢的退出他们的舞台了,很多人就会关注他们的孩子们那种生活状态,因为王刚老师可能要去北京大学专门为这个群体来上课,就您身边接触的“富二代“来说,他们是不是像网友所说的无事可干,整天处于那种不好的状态中?
王刚:其实你刚刚说的这个“富二代“可能是一个很少的例子,一定不是普遍的,因为我的感觉是,越有钱的人他的文明程度也可能是越高,当然也不是全部,一个国家越有钱,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就会越高,一个人越有钱,他的家族越有钱,他是真的有钱,而不是吹牛有钱,真的很从容,这种人,我觉得他们往往文明程度最高。他们的消费理念也可能是最好的,他们所接受文化的层次也有可能是最高的,他们所读书的那个学校也有可能是最好的,你像我看美国电影里边,有的家长给学校赞助,他的孩子就在那里边上学,因此像发生这种事的话,我觉得就是说对于整个“富二代”提出一种质疑,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公平的。
这些“富二代”们,因为我对“富二代”的情况还没有了解,我还没有去北大,过两天跟他们再做交流的时候,我还想听听看他们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但是我相信,当他们掌握了权力以后,当他们有了责任的时候,他们也会一样去踏踏实实的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欧洲、美国这些例子不是都已经证明了吗?
美国和欧洲的例子那不是都说明了,就是说他们一代一代的这些人把他们这个家族企业或者是把他们的家庭的这个企业越搞越好吗,当然也有垮台的,因此不应该就哪一个人就对整个“富二代”提出问题,我觉得是不应该的。
主持人:我现在特别好奇,北大邀请您去,是上一种什么性质的课,是讲个人修养还是经营理念?
王刚:个人修养,我觉得这帮“富二代”他们不需要任何别人去告诉他们,他们家有钱,他自然而然的他会朝某一个方面去打造他的孩子,这就好比说我们看到的北朝鲜的金日成后面是金正日,他跟他爸爸也很像,你就不用担心,反过来这帮富二代也是一样,不是修养,我估计可能做一个漫谈吧,交流一下。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