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心情是如何产生的(整理)


人们在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安全后,精神的快乐应该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可是,一次次国际性研究,对各国人民生活的快乐指数排名,中国都远远地排在后面——远低于我们人均GDP的排名。

为什么我们得不到快乐?耶鲁的华人学者陈志武教授有句名言:“一个典型的中国人一辈子是不幸福的。”他从养老金制度的角度对此做出了有力的论证。但是,使中国人活得沉重、忧郁、烦躁的,岂止是养老问题呢?我们的制度放任专横任性的权力,在这种权力面前,人得不到尊重、不能自由地伸展,常常受到侮辱和欺凌而无可奈何。这种任性的权力本身就成为人们的一大心病。我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有太多违背人性的东西,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东西。它使我们作茧自缚、自我糟贱。它像一张大网,将我们死死缠住。我们屈从于这种制度和这种文化,甚至热心地维护和发展它们,从而使自己活得累、活得烦、活得不快活。

由于太多的个体经常处于心情不好的状态,于是大家相互传染,相互激荡,共同营造了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充满冷漠、不信任、嫉妒、敌意。每个人将自己的坏心情释放给社会,也同等地遭遇其他人的坏心情。它们相互激荡,相互放大。在被大家共同毒化了的社会环境里,没有人会有好心情。当阴郁碰上烦躁、烦躁撞上愤懑、愤懑遭遇仇恨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会发生什么呢?

每个人的行为和心境,一方面为他人营造了一个外部世界,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外部世界。对个人而言,外部世界不光是眼睛看到的,也是我们的心镜映射出来的。不同的心情投射到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当我们心情好时,世界是明亮的:似乎百花在向我传情,百鸟在为我鸣唱,云朵在向我招手,太阳也向我露出笑厣。我们在这时对人会比较友善,对事比较平和。当我们心情不好时,世界是阴郁的。在这时,我们会以敌意对待周围的人:我们很容易惩罚孩子,羞辱学生,顶撞顾客,和同事发生争吵,与路人为敌。

如果我们从充满冷漠与敌意的社会中长大,我们便会以冷漠和敌意的眼光看待社会;我们从别人那里很少得到关爱和友善,我们便很难将关爱和友善给予别人;我们在童年时代受到压抑和虐待,我们长大后就会充满怀疑与仇恨。当我们走向社会,一种恶意假设已经成为我们估量他人行为的基准。这种恶意假设使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和友善,使人们的心头充满怀疑、敌意和愠怒,不幸的是,在我们这里,这种恶意假设总是合理假设,而坏心情就成为我们的精神常态。

 中国人的好心情,需要新人文的保障。

正视人文教育,发展人文教育,是中国人的必然------

上网有一段时间了,-------

论坛里博客中有好多有真知灼见的帖子,也有着好多满怀希冀的作者们,却慢慢的隐去了----真的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吗?或许上面的心态是它们的成因么?

或许失望之后,是全力融入现实的可能吧---

好像没有人否认:当今社会中有好多人精神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困顿、迷失、焦虑、失眠又或者是放纵之类的等等,---

而我们的心理专家或者教授们,通常用‘各种各样的减压,又或者是享受、适应、迎合现在’的教育来完成这些问题,然后继续循环;当然,我们的国学教育者和一些宗教教育者则选择浩瀚的经典或玄虚之极,有益或有害,一时之间没有分明的结果,于是心安的长久的更好的麻醉自己----

于是,问题被架空了,问题被浪费了,融入理想走入现实的循环-----融入循环之后呢?我们在生活中也可能继续感受一些‘欣赏,或快意’(譬如某些影视或文章),但同样的,欣赏与快意很快的被浪费了,而继续原有的‘习惯’(先叫做习惯吧)----

逃避问题只会让问题继续,当然,这也是一些人的热衷,原因是如果问题解决了,它们的工作岂不是失业?

能够意识到问题,是值得庆幸的

问题,正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为未来‘创造和建立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友善、温馨、安全的氛围与环境’的成因。

 人文教育的完成,首先是人文思想的确立,然后才是人文思想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