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从纯粹的自发和本能变为规范化的社会行为的,是教育。在我看来,教育是为了使人得以系统地掌握知识、增进智慧而设置的科学体系,教育的一个方面是加强和促进人好学的本性,用有效的方法引导、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另一个方面则是向他提供获得系统知识的必要条件。
智慧的本质是“学习”。然而,原始的智慧,只是像一根钢坯;经过良好教育体系的打磨,它就会成为一把锋利的宝剑。良好的教育是思维的体操,它锻炼、磨砺出有序、科学、逻辑、周密的思想方法。所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般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我们从教育这个伟大的体系中所获得的最宝贵的、使我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正是这种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即高效率地进行学习的能力。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具体的知识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无论掌握了多么渊博的知识,都不可能为不断产生的所有新问题准备好现成的答案。要解决新的问题,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实践中的学习,以及学习中的创造。人的工作成效,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与他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效率有关。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教育,就是当教师所讲授的东西都已经被忘掉的时候,仍然留在你的心中,帮助你正确解决千变万化的新鲜问题的那些东西。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这,就是被美国副总统戈尔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的“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应该是“教育”最基本的任务。
与这个基本任务不可分割的,教育的另一面,是使人得以掌握系统的知识。人的智慧正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受到锻炼和研磨,而从钢坯变成宝剑。教育,应该是一个启迪心智、诱发创造愿望的探索过程,对于教与学的双方,都充满着迎接挑战与创造的乐趣。真正的良师,好比火种,他创造的效果远远超出他自己的亮度。被他点亮的年青智慧之灯在某个不可预料的时刻可能会大放异彩。启发、开拓人的智慧,是最高的艺术,因而教师才不愧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是,从十分久远的过去开始,“学习”就已在不同程度上变成了某种苦役。教私塾的先生都备有打学生手心用的戒尺,就是一个证明。而教育的“启迪智慧”的功能,也或多或少地被“传授特定的知识”的任务所掩盖。所谓“特定的知识”,在有科举的年代,可能是八股文章;在现代社会,则是经过政府教育部门编撰、审核并批准的教材。如果学生准确无误地接受(记住)了所有他应该知道的“特定的知识”,并且能在考试的时候准确无误地将这些知识写出来,他就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发生这种不幸的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首先是在考核办法上出了问题。“智慧”的高低很难测量,而“特定的知识”,就很可以进行量化的考核。在考核学生的同时,也在考核着教师。“升学率”决定着学生的前途。学校的等级、教师的待遇等等,于是,“升学率”似乎成了教育的惟一任务与目的。教育的资源主要被用来使学生接受那些必然要考核的现成答案,而忽视或者甚至违反了对于“学习”这个奇妙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许多心理因素。例如:
(l)兴趣
“学不进去”的原因,常常是受教育者并没有对学习的过程和所学的内容产生多大的兴趣,他只感到是在被迫去做一些别人要他去做的事情。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小学生都被迫学习日语;而在当时情况下根本学不进口语的学生,如果换一个环境,却可能学得很出色。
使一个有健康好奇心的人对新鲜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应该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过程。无论如何,我们的教育体系决不应是相反,使学生产生惧怕、厌烦、无可奈何或受到压迫的心理。但可惜的是,客观上常常阻断青少年热爱知识之路的,正是我们有着悠久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们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发生兴趣,引导他们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而只是忙于把他们的头脑装满现成的答案,忙于让他们知道,对于一个问题除了一种特定的(考试时的标准答案)解答以外的所有(即使是正确的)答案都算是错误,等等。这种倒胃口的学习方式恐怕只能使受教育者背离自己的天性,产生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扼杀他的创造能力。
(2)实践
通过自己的实践,人们往往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教会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去寻找和运用他所需要的知识,使他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在实践中学习,并通过实践的反馈检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正确性,这应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终生受益的“基本功”。不断地要求受教育者去解决新鲜的问题,是激发他的创造力最好的办法。创造性的实践不是要等到先把头脑“装满”知识以后才开始,而是一种掌握知识的积极方法和必经之路。包含创造性实践的学习方式,能够使牢固的知识、健康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要素,在头脑中同步成长并且安家落户。
(3)交流
语言是交流的主要工具,而交流能激发人的思维和创造。善于表达自己,善于与别人交流,是获得知识、启迪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合理的教育体系造就的产品应该具备的特征。为了表达得更好,必须理解得更深。通过交流而得到别人的反馈,向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得到新鲜的思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达国家中正在成长着一代网民,他们从学前期开始,已经参与网上许多问题的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促使他们习惯于思考和分析问题,介入许多世界性的话题因而成为知识早开、能力早熟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