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节能减排


   前不久,在由东风日产汽车公司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花都)汽车论坛”上,业内一些著名的汽车专家围绕“经济危机与汽车工业”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专家们在讨论中涉及了近来汽车界中一些众人议论纷纷的问题:研发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或者叫技术升级,孰轻孰重?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汽车企业并购,利大还是弊大?如何看待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热销?等等。很多见解发人深省,给人启发,也犁清了一些争论。
    近来,国内媒体对汽车业在新能源汽车战略上的一些不同观点十分注意,甚至将此看作是不同部门的利益之争。花都论坛上,专家们也阐述了研发新能源汽车迫在眉睫、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急待升级改造两种看似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结论却是一致的。即这两种做法都是中国汽车业应长期坚持的战略,二者并行不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石油资源日渐枯竭使中国对国外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加深,同时汽油车的尾气排放造成严重污染的现实,让中国汽车业必须要走上研发新能源汽车的道路,而在人类尚没有找到大规模可替代石油的新能源的时候,电,这种相对便宜、发电资源丰富的清洁能源自然成为现在的首选,因此,中国从“十五”计划开始,已将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及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现实选择,确立了“三横三纵”(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为“三横”)的研发布局。经过三轮研发,相继研制出电动汽车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并开始在13个城市搞“十城千辆”(3年内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在公交车、出租车、公务用车领域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力争2012年时使全国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占到汽车市场的10%。)的示范推广工程。国家也出台或者准备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由此引发了国内电动汽车和汽车用电池的研发热潮,不少汽车企业和其它相关企业纷纷加入,不少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宣称自已掌握了核心技术,有的还真拿出了样车,给人的错觉是,似乎中国在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上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电动汽车会很快取代传统汽车,进入千家万户。还真有消费者已经准备了钱,在耐心等待购买电动汽车。
     但专家们告诉大家,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商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电的来源、充电站建设、电池续航里程、电池安全及回收、补贴政策落实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离大规模的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而且,虽然我们在一些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有局部领先的情况,但整体上的投入和研发时间并不比别人有优势,一些跨国公司在电动汽车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掌握均比我们要多得多。因为电动汽车也是汽车,它的动力控制方法依然离不开对传统汽车的继承。不可幻想,一个还没有掌握现代造车技术的企业能够甩开对传统汽车技术研究和追赶直接跨入电动汽车的先进行列。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研发储备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解决眼前的问题:挖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潜力,他们不断推出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发动机,提高其燃油效率,降低其油耗,减少其排放,大众公司的战略要使其汽车的排放在近几年降低20%,这就意味着每生产100万辆汽车,有20万辆是零排放。而且,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能战胜竞争对手,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企业也不可能积累起研发新能源汽车的资金。开发新能源汽车之路任重道远,不是单个企业能完成的,必须由国家组织,动员起全社会的力量,当技术和标准成熟后,国家监督执行标准,技术可以有偿转让给企业。
      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汽车已有数千亿固定资产,引进了许多技术,但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花了这么多钱,引进这么多技术和设备,对外技术依存度仍高居50%以上。庞大的家底是不可能全部丢掉的。我们必须在不断追赶世界传统汽车制造先进技术、不断研发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新技术、使中国汽车工业尽快由大变强的同时,也加大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应用步伐,二者不可偏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这个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防止片面强调夸大某一方面作用的倾向,更要警惕那些靠忽悠骗取荣誉和国家奖励及专项资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