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80年代一系列关于教育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已经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亟待加强。在2061年,哈雷彗星将再次临近地球,将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美国人应该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更高的科学素质和健康的科学思维,才能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为了使现正接受教育而将成为21世纪主人的美国儿童能适应21世纪的要求,对美国的科学教育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在由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国家科学院(NAS)、大学和企业界共同举办的圆桌讨论会上形成的共识。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从1985年(哈雷彗星临近地球)开始,组织科学、数学和工程技术界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从事基础和科学普及的教育工作者,针对21世纪美国公民应具有的科学素养,制定了名为“2061”的长期基础教育改革计划。“2061计划”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改革计划,而是要在科学、数学、社会学和工程技术教育中进行全面、综合性的改革。它是一个示范性、指导性的非官方计划,在美国有巨大影响。科学促进会于1990年完成了“2061”的基本文件《所有美国人的科学》,主要阐明什么是未来所有美国人都应具备的科学文化,同时也提出应该如何学习。此书以一系列“建议”的形式,指出什么是所美国人都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的精髓,以及生活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世界中的公民应该怎样思考问题。在书的序言中,作者们认为,现在的多数美国人并不具备科学文化。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美国的教育成绩在国际评价中十分落后,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美国学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80年代末的全国教育进步测评中,1986年17岁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低于1969年的水平。
“2061计划”的基本前提是,不应该老是要求(中、小学)学校增加教学的内容,而是要把科学文化的精髓真正地教好。①
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十分关注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1995年发布了美国首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阐明了国家科学院关于科学、数学和工程技术教育的基本观点。首先,从幼稚园(5岁)开始,“科学”就应成为教育的核心主题。其次,对所有的人来说,“科学”都应该是教育中的主题。最后,对于所谓“科学”的理解:科学并不是“记住某些条文”;科学,是一种“探究”的过程。
按照这部《标准》的观点,教育体系应该大大强化培养人进行思想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以后的“课堂”,与过去那种传统课堂相比应有很大的区别。把教师看作“一切知识的源泉”,并安安静静地从他那里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将被一种更积极得多,而且相当热闹的教室气氛所取代:教师好像一个聪明的教练,他鼓励学生自己为了解决面前的问题而进行探索,寻求答案。各学科的众多专家们通过研究,发展出一套又一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必须手、脑并用,综合利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一些学校试验开展的这些活动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甚至使那些原来并不喜欢上课的学生也开始喜欢学校了。这些学校以这种参与性的、基于“探索”的学习作为核心或基础,围绕这些活动再展开读、写、计算等等基本训练。所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特教授说:“科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使美国的整个教育体系重新朝气蓬勃。”
美国国家科研理事会(NRC)与史密松年博物院合作,发展出一系列可供小学使用的教学“模块”,它不是教科书,而是一个个大塑料盒子,其中有可供八周课程使用的所有材料、学生指南以及要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每一个模块围绕一个主题,如电流、植物生长周期等。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课堂实际测试,现已进入市场销售,在一些学校里开始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新型课堂。
总之,这部(标准》倡导对学校中教授科学的内容与方式进行革命性的改变。然而,重大的变革总是艰难的。如果不改变对学生进行测验和考核的方法,就别想真正改变教育的方式。所以,专家们又制定了《科学教育评价标准》、《教师专业培训标准》等等配套文件,要进行长期的努力,同时改革测验、考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