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装傻”现象是有传统根源的
在很多人看来,装傻也是一种成熟的象征。尽管它会在不慎暴露后遭到人们的反感,但若真能做到较为高明的境界,又大有不露声色、后发制人之风范,遂令人争相效仿,“低调”亦成为我国的一种特色文化。
说起装傻的来历,其实大有渊源。在我国数千年的一元化专制统治,国人们都生活得太拥挤、太憋屈了。往往只有少数几条(甚至惟一一条)发展的道路,还没有太明确的游戏规则。通常总是,谁权势大谁说了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且还此一时彼一时,令当事者动辄得咎,闹不好就要掉脑袋。
讲实话不一定中听,说假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走正常渠道办事,多半成不了,而最终只要有了结果,便可以忽略过程中的所有龌龊。于是在大家内心里,便没有太神圣的条律必须遵守,都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了,此事就是大不妙!
“道”固然固,却;不如“术”来得更实用。于是便一个个竞相隐藏自己的真实动机、怕冒尖、不盲动、不领先、不挑明,多给自己留些回旋余地,少让别人抓住把柄。再经无数次的反复血泪事例的洗礼,一个个成熟的“装傻”者便前赴后继、蜂拥着诞生了。
于是,“装傻”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也可将此上升到文化现象,这是种多么无奈的可怕!
“装傻”有两大用场:自卫、攻击。
“自卫式装傻”属于不得不装,是表象;攻击则是“搞来一个大的”,这是隐藏在“装傻”背后的真实目的。
看看我们的幼儿教育是如何教孩子们“装傻”的。
阿姨:“方方小朋友,你想过没有,你要了大的,别的小朋友不就只能得到小的了吗?大家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呀?”
其他小朋友异口同声的说:“不——对——,”
阿姨:“那么圆圆小朋友,你想要哪一个呀?,”
圆圆:“我想要小的。”
阿姨:“好,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这种‘孔融让梨么,大家说,应该给圆圆小朋友大的还是小的呀?,”
虚假的“大——的——”的好习惯就如此在幼儿的心底养成了。但长大后现实却与此恰恰相反的。
“孔融让梨”骑墙般的“装傻”现象几千年来不仅影响了每个人的一生,也彻底地误了民族的持续进程。
就像很多老板把自己当成市委书记了,以为自己随便讲出的每句话,都会有人去自动领会落实。
结果是,不论是书记们,还是老板们,以假的导向,最后得到的肯定是假的果实。
还是那句谚语说得精炼加精辟: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
时代在发展,小鬼也不好缠啊。
独厚的传统文化熏陶,长大后想不装傻都不行。
其实就这种分苹果的活动,若是换一种模式,比如通过某种竞赛,谁有进步谁就能得到大的,则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做到这样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