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孔子”:钱有了,文化没了!



    
“功夫孔子”:钱有了,文化没了!


    前段时间,有人在媒体上热炒“孔子会武功”一事,赚取了国人不少眼球和口水。
   “功夫孔子”的创意,应该源自于丹和《功夫熊猫》。于丹火了,《功夫熊猫》也火了,将二者结合起来,怎么可能不火呢?于是,便有人想着去拍电影,想着赚个盆满钵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老祖宗的名号去挣点钱,本无可厚非;如能藉此让世人都去顶礼膜拜圣人,发扬光大儒学,或许还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可是,这次他们可能会失算。道理非常简单,孔圣人会的那点三脚猫功夫,根本入不了功夫片发烧友的的法眼;而注重看“文化”的读书人,则有相当一部分不敢去认那个有暴力倾向的祖师爷。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孔子会不会武功,而在于我们应不应该去宣扬“功夫孔子”。要想借孔子来提高票房业绩,大可不必如此麻烦地去论证孔子会武功。许多的事不用任何论证,我们便可百分之百地确定。例如,孔子天天要拉屎拉尿,他有个儿子……鉴于国人大都有偷窥癖,特别是针对名人的偷窥癖,因此,只要将他解衣脱裤的细节、床上功夫的细节等,如实地拍下来,保证票房会超过古今中外的任何一部大片。
     商人唯利是图,没什么好责备的。选题选错了,审查通不过,或票房惨淡,赔了钱,他们自然会改。只是,一些自称为圣人后裔和儒学大师的人,这次也巴巴地来掉书袋,强调孔子会武功,就真的让人看不懂了。
    孔子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后人之所以尊崇孔子,仅仅只是因为他有“文化”!如没有文化,他早已消失在荒山野冢,寻不着踪迹了。如同鲁班是木匠的代名词一样,孔子也早已成为我国文人的代名词。鲁班整天舞刀弄斧的,会武功的可能性比孔子要大得多,可是从来没有一个木匠去说自己的祖师爷会武功。只有圣人的不肖子孙们,为了多挣几个臭钱,便去强调自己的祖师爷是个喜欢打打杀杀的暴徒……面对这样的作践,九泉之下的老夫子,想必也会来句“是可忍,孰不可忍”吧。
    这些所谓的大师,为什么一定要将“文圣人”变成“武圣人”呢?
    难道他们都是些武学大师?可是,他们却一直挂着“复兴儒学”的羊头哩。
    难道他们是要去欺师灭祖?也不至于啊,他们都是靠圣人挣钱的,对圣人不会有丝毫的不敬,他们的本意是要去宣传美化圣人的……
    唉,原因或许只有一个:他们的眼里只有“钱”,而没有“文化”!
   “钱有了,文化却没了!”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悲哀,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哀!就其对传统文化的伤害来说,丝毫不亚于文革时期。“孔家店”被打倒了,坟被挖了,墓被掘了……我们还可以去重修重建,在空白的土地上我们甚至有可能建得更好……可是,大师们却在为我们建“豆腐渣”工程,看起来富丽堂皇,却迟早要将孩子们埋葬在废墟里!


     由此,艮人又想起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孔子标准像”一事。
     历史上留下的孔子像,大多是“躬身而立”的。在将孔子当成神来供的封建时代,人们为什么要将孔子画成如此猥琐呢?……不用多说,肯定是有一定缘故的。在设计和发布“孔子标准像”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去想想这一点呢?
     其实,商业化真的不是什么问题。问题仅仅在于事情做得漂亮不漂亮。以“孔子标准像”为例,收点版权费之类的,很少有人会去说什么。但是,你设计出的东西总得有点文化内涵,多少也得体现一下圣人的思想吧。把圣人变成“气宇轩昂”的山东大汉,猛一看和张飞似的,就有点闹笑话了。这哪里是文人的祖师爷呢?分明是一介武夫嘛!
     因此,结论是:这个时代想挣钱的“大师”太多,有文化的大师很少!打着“复兴”旗号在市面上招摇的大师,十有八九都在作践糟蹋传统文化!

     (关于“孔子标准像”,请阅读本博客中的《孔子标准像:作践糟蹋传统文化的典型》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