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延文: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文化打假”


阎延文:

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文化打假”

    近日,易中天老师连发两篇博文解析捐款门的道德规范和文化职责问题,读后令我非常感动。时下,敢于说真话的文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易老师不仅敢说真话,而且在剖析别人的同时还敢于剖析自己,的确令人感佩。

     对捐款门,我本来已经不想再说什么,现在还想重申几点看法与朋友们探讨:

其一,“捐款门”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文化批评”。

    其间涉及的“文人与道德”,“文化与诚信”等多种话题,早已超越捐款门事件本身,呈现出更值得思考的深层意义:“这就是──我们要不要道德批评?如果要,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批评?这也是我们要关注“捐款门”的真实原因。”(易中天博文)

其二,围绕“捐款门”的大众道德追问,不是“网络暴力”而是“文化打假”。

    今天,假文凭、假档案、假账目、假发票、假案情、假汇报,甚至罗彩霞事件假得出格的换头术、“抄袭”校长、“枪手”主席肆无忌惮的假光环……“造假”已成损害社会和谐的源头,被大众深恶痛绝。捐款门的道德质疑和诚信追问,源于大众对造假的普遍反感,是公民社会又一次集体性的“文化打假”。无论最终结局如何,参与讨论的文化大众,都以正义真诚,捍卫着社会公平和文化诚信。

其三,捐款门不是“倒余”,而是余秋雨先生的“自倒”。

    正如易教授博文所言:“质疑余秋雨,……我使用的证据,全部都由余秋雨方面公开提供。” 由此可见,“捐款门”成为一道门,真正的开启者正是余秋雨先生本人,如果说,“捐款门”是一次跌倒,也是余先生的自倒。解铃还须系铃人,捐款门的最终了结,还期待于余先生本人;而文化批评的责任,则需要我们每个人来承担。

   捐款门暴露出的文化批评缺席,以及正常批评面临的三重路障,是今天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敢说真话的文化批评缺乏平台,举步维艰。捍卫健康说理的文化批评,还需要更多的朋友们一起努力,也需要网络媒体和主流媒体的合力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