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IT经理世界》2009年6月20日
改变管理教育
记者:1996年的时候,您立志“改变管理教育”。如果这是一个百里征程,现在您走到哪里了?
明茨伯格:正处在一个即将得到大规模扩展的边缘上,我希望是这样。有人说一项新技术要达到“一夜成名”需要酝酿20年,我们已经努力了十几年,所以我们距离成功并不遥远了。言归正传,目前的经济危机已经让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我们倡导的方向是正确的。现在很多美国人开始质疑MBA,尤其是针对两个著名的MBA:前任总统小布什,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管理通用汽车多年的理查德·瓦格纳,同样是哈佛商学院MBA毕业生。他们的工作都做的不是很好。人们也开始寻求新的管理教育方式。所以,我们现在在哪里了呢?可能已经走到路途的三分之一,也可能已经走到三分之二,因为这类事业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折向上的线。加拿大统计学界有一种“冰球棒预测”,揭示一种突然爆发式增长的趋势。我想我们正在期待这样一种情况的到来,我相信它即将到来。
记者:具体到您创立的IMPM,现在可以说它已经取得了成功吗?是不是达到了“培养更好的管理者”的目标?
明茨伯格: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培养更好的管理者以及对参与者的影响来看,我相信IMPM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我希望现在有很多人赞赏和采纳我们的模式,但是这需要时间,不过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了。我很高兴地看到今天CMPM能够在中国落地,这标志着IMPM模式正在开始向更多的地方推广。此外,我们还在经营一个coachingourselves.com的自助式学习网站,可以超越教室,把IMPM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记者:在中国开办CMPM,做了哪些调整?
明茨伯格:首先,CMPM是采用中文教学的。CMPM的预算较低,教学模块非常灵活。IMPM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参与课程的都是实践中的管理者,不脱产,他们围坐在一起来相互分享经验,教师会在每个模块上讲授一些概念和理论,帮助参与者对经验加以反思。此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灵活安排。我们针对商业领域的版本是IMPM,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版本是IMHL,在加拿大还有一个针对非政府组织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CMPM就是针对在中国培养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且课堂安排也会根据参与者的意见进行调整。
目前,IMPM的五个模块分别在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和日本/韩国(早些时候只在日本)进行,每个模块一个月。有人告诉我说,让印度或者日本的教授转向IMPM的课堂模式是很难的,因为他们习惯于按传统方式讲课,习惯于控制课堂。但是实际上我们很顺利地实现了这种转变。好的教师喜欢激发学生,喜欢与学生互动起来。而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授则很难实现这一点,因为他们希望把课堂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们以为案例教学是互动的,但是实际上案例教学教师对课堂是完全控制的,程度甚至比讲课还要严重;讲课,学生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但是案例研讨他们就只能跟着教师的安排走。现在也有人跟我说,恐怕中国的教师会不习惯IMPM的课堂模式,我想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印度和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