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京早逝,再曝媒体人“过劳死”


  罗京早逝,再曝媒体人“过劳死”

  文/曹世中

  

      听到罗京离去的消息,是在6月5日上午9点多,消息来自论坛,而且准确说出了时间:早上7点。因下午去钓鱼台国宾馆参加 “6.5”世界环境日环保部的一个论坛,对这事没去多想,也不敢相信。

      晚上回到家,上网一查,消息扑面而来。在中央电视台的男播音主持人里,我最喜欢看他播出的节目。在央视,罗京是个难得的人才,央视在6月5日中午12点“新闻30分”里,对他的逝世给予了很高评价,这个评价并不过分。罗京早逝,再次将一个现实问题推到前台:媒体主创人员的超负荷劳动,何时才是个头?这种超负荷劳动,对媒体主创人员生命带来的伤害,已经不止发生过一次。

      前几年,一个网名叫“鼠尾草”的时尚杂志编辑部主任,因过劳导致癌症,三十多岁便凄惨离世,曾引起了网上网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今,罗京的英年早逝,依然难脱“过劳死”的干系。

  

      在很多人的眼中,能在媒体从业,是很令人羡慕的。也因此,中国传媒大学的本科段、研究生报考,几年来几乎年年暴棚。媒体是一个特殊行业,行业的特殊性,使这个职业一直被耀眼的光环笼罩着。但是,这个行业一直存在的越负荷劳动和强大的内外部压力,却从来没有人认真给予过研究和重视。

      对这种越负荷劳动,我是深有体会。我于2000年进京,创办一本专业杂志,在第三期杂志付印后,躺在床上连续睡了36个小时,仍然感觉没睡醒,仍然感到累。从这本杂志创刊号到第三期,从所有的选题策划,到专家约稿、采访指导,再到稿件编辑,排版校对,出片打样,样样工作都要全程参与,直到将身子和脑子全部累木、累麻……

  

      因为媒体的特殊性,这个行业的薪酬待遇也颇受人羡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视、报纸、杂志三大细分媒体之间的薪酬差异,已经越来越明显。总体上看,电视台因广告效应带动,薪酬不断走高;报纸因竞争激烈,高薪揽人已成为无奈之举;比较尴尬的是杂志,除了几本主流财经、时尚类杂志的采编人员月薪能在万元上下,其他的大约都在4000——6000千元之间,一些行业类的报刊,月薪更低。

      从入行时间上看,媒体做从业人员入行后的前三年中,收入会高于一般行业,但如果一直干下去,则不会有更高的薪酬上升空间。也就是说,做得再好,年薪10——20万,成为平媒编辑记者薪酬收入难以愈越的峰顶。即使是升到主编、总编一级,年薪超过30万的也不多。在杂志中,老总年薪上50万的,更是凤毛鳞角。

  

      但压力呢?媒体内容的制作压力,基本全落在采编队伍上,在读者阅读口味和专业水准超常规成长的需求压力下,面对相同的报道资源,要使读者“读你,而不读他”,实在是一件难之又难的事。所以,为了找到一个全新的报道角度,为了让“新闻背后的新闻”对读者更具吸引力,媒体人的智力贮存,几乎已被挖得山穷水尽。

      媒体的内容制作,是要日日翻新、月月翻新、年年翻新的。不这样,读者和市场就要无情地抛弃你。怎么办?只能是顶着内外压力,日复一日地挖掘思维创意,日复一日地挖,而且还要忘掉一切地干!

      我国众多媒体从业人员在这样的压力下工作和生存,能坚持住不让身体和精神垮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人的生命体能和脑力使用是有极限的,当日复一日地超越这种极限,崩溃随时都会发生。

  

      罗京去了,人们都在叹息:他去得太早!

      美好的生命,一旦离开,再美好的一切也没有了鲜活的意义。

      罗京的离去,把“过劳死”的媒体行业普遍性问题,再次彰显出来。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了。因为,“过劳死”现象已不仅仅是媒体现象,许多行业、许多劳动者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和生存着。

  

      2009-6-7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