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建筑——京城的辉煌
舒 乙
北京有不少知名的藏式建筑,有的已是北京城公认的标志物,如集印、藏、汉风格于一体的白塔寺白塔和北海白塔山上的白塔,有的则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如五塔寺里的五塔金刚宝座和碧云寺里的五塔金刚宝座,有的是皇家寺庙的主殿,如雍和宫的主殿法轮殿和福佑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这些建筑物都有明显的藏式风格,是藏文化在内地传播的不朽见证和永恒载体。
还有两处藏式建筑,远没有上述诸点那么有名,或者是因为没有对外开放,或者是被外国侵略者毁坏而恢复较迟,总之,至今,不太为人知,甚至全然默默无闻。
然而,这却是两处应该大树特树的地方。它们都是非凡的。
颐和园后山的藏式建筑群
这是一群建筑,整整一大片,并不只是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构思,有通盘考虑,是一个整体,规模很大。这很不简单,绝不能小看。
它在颐和园的后山上。
人们对颐和园万寿山的前山很熟悉,那里有排云殿、有佛香阁、有智慧海,依次而上,一整套,其中佛香阁更是整座颐和园的标志物。
翻过山去,就是后山,是山的北坡,即阴坡,却冷静多了。那里虽然有好东西,而且名堂挺多,却名气大减,游人相对要少很多。
这里藏着一大片藏式建筑,风格和前山迥然不同,宛如两个天地。原因是这里也遭到了英法联军的破坏,很长时间都是一片废墟,在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受财力所限,后山基本未修复,只修了一座大佛殿,还是偷工减料的。直到近二十多年才慢慢开始对后山进行修整,不过到目前为止并未恢复到当初的规模和格式,其完善程度倒不如后山山根的园内苏州街,那里的商业性运作让它更受重视,反而占了先。
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后山的藏式建筑群。
这是一座皇家寺庙,建于乾隆年间,1755年左右,下半部是汉式佛寺,有三个平台,一台高于一台,第三台上建主殿须弥境,以高高的金刚墙划界,墙后是宏大的喇嘛庙,主殿是香岩宗印之阁。庙的总体形式和承德外八庙的普林寺后半部相同,是仿西藏最早的桑那寺而建。
香岩宗印之阁象征佛居住的须弥山,四周建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殿、月殿、四色塔。这是一大群有机组合的藏式建筑,呈丁字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节奏感和跳跃性,十分别致。最东面还有一组喇嘛庙,叫“花承阁”,其中心是一座十六米高的七彩琉璃宝塔,是颐和园中有名的“园中园”之一。
藏式建筑群的最中心是香岩宗印之阁,原为三层的建筑,是后山上最高的建筑,重修后只有一层。其最北端是山门,改建为南瞻部洲,现在的基础是长方形,左边(西侧)有两座小部洲和一座红塔。香岩宗印之阁的南部上方,右侧有西牛贺洲,现在的基础是椭圆形,左侧是东胜神洲,基础是半月形。再上一层,中轴右侧是日殿,远处是第五座小部洲,左侧是月殿,远处第六座小部洲。再上一层,右侧是白塔,左侧是黑塔,南部最上方,中轴位置上是北俱卢洲,现在的基础是方形,右侧是第七座小部洲,左侧是第八座小部洲。
四大部洲在佛经中有很多含意,其中有象征世界东、南、西、北四块大陆的意思,八小部洲是周围的八个小岛。塔则是储存佛经和圣物的。加上日殿、月殿和须弥山,整个宇宙都在其中了。
这就是完整的圣境了。
这些藏式建筑,最明显的标志是四个:一.所有的窗都呈梯形,外有白框;二.房脊上都有藏式的小宝塔,少则一个,多则数个;三.四色塔的塔体都是典型的藏式,上部是法轮组成的锥形,下半部是覆钵体;四.小部洲都是藏式的碉房,顶是平的。这些特征表现得很突出,很明显,以至明眼一看,就知道是藏式的,极有个性。
在北京著名皇家园林中有这么一大片藏式建筑,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称得上是神奇。
现在,颐和园有北宫门,进去,过一座小桥,就是这一组喇嘛庙了,有非常明显的中轴线,自成体系,19座藏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佈在整座北部山坡上,一直到山顶,巍巍壮观。这绝对是北京最为独特的一景。
最东边的花承阁目前并未恢复,有四样东西尚存:一是七彩琉璃宝塔,二是乾隆皇帝的《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碑》,三是高三丈的半圆形的平台,直径60米,上面原有37开间的游廊,廊已毁但柱基仍在;四当院有一块奇石,架在一座十分精致的大型石座上,其雕刻图案极美,是个罕见的艺术品。
从香岩宗印之阁的历史地位、艺术水平、稀有程度和规模上看,目前的状态实在是低估了它们的价值。
为此,首先应当彻底重建,在现有基础继续完善,按原样填平补齐。大殿由一层恢复成三层,内部都要重新装饰,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内部都要打开,花承阁也要重建。工程量可能并不很大,只要排列到日程上就是了。
其次,可以改用为“北京西藏博物馆”,要把这些藏式建筑真正用起来,不能只是一堆空壳,建成在北京的西藏展览博物馆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因为有好房子,有好规格,也有好环境,又有历史,只需把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填加进去就成了,可以全面地长期地介绍西藏的地理、历史、文化、宗教和五十年的变迁,展出照片、文物,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西藏专馆,注定是一个联系西藏地方和祖国大家庭的纽带,和宣传介绍西藏的好园地。到那时,逛颐和园后山将成为一个对全世界的人都极有吸引力的好地方。
总之,要足够估量、完善和利用颐和园后山上藏式建筑群,它对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大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换换脑筋思维,原本默默无闻的,说不定,能一下子大放光芒。
西黄寺清浄化城金塔
北京安定门外西黄寺西侧,现在的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里,藏着一件稀世珍宝,六世班禅大师的衣冠金塔,是乾隆皇帝精心于1782年打造的。这是一件世界级的艺术精品。在同类型的五塔金刚宝塔中,在国内外,论其精美程度,当属第一名;虽然,其体量不是特别大。
它的名字叫“清浄化城塔”。
因为所在地没有对外开放,一是保护得非常好,毫发未损,二是不为人所知,完全没有名声。
我特地去考察了一番,已在另外的文章中介绍了塔前的两块御碑,将它的来笼去脉写清楚了。
这里只介绍塔本身。
此塔的精彩之处在主塔。四角边上的小塔是刻经的。功夫全下在了主塔上,完全是个石刻的大展览。
主塔的核心部份是一组有关释迦牟尼佛的系列浮雕,全组共八块,顺时针排列在塔周,依次是成孕、诞生、出游、修学、得道、传法、降魔、涅㭧。
我粗略地数了数,全图中共刻有人物113位,其中以出游、涅㭧两图为最多,均各有二十多位。人物尺寸并不大,头颅有核桃般大小,但雕刻得很精细,眼、眉、鼻、嘴都极富表现力,刀法上属于高浮雕。由于选用石材质量非常好,石刻画面至今没有明显的腐蚀和剥离。
这是一份以佛为主人公的石头连环画,装帧形式又极其庄严隆重,等级特别高,竟以一座大塔为载体。作品的发起者是皇帝本人,受礼者是六世班禅大师。这种组合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是空前绝后的。
石头连环画的顶部有莲花座,莲花座之上是塔阶,分四面,每面呈正方形,四角还各有三折,面面都雕有云纹,云纹中各有八尊佛像,四面共有三十二尊佛像,塔阶之上是很大的宝瓶,其中心还雕有三尊大的佛像,合起来是佛经中的十方世界里的三十五佛。宝瓶四周还有八大菩萨的立像。宝瓶之上是塔刹。塔刹有十三层法轮,有花瓣宝傘,有宝莲。宝傘、宝莲和两旁的莲叶垂带皆镏金,要用几十斤黄金,效果是白石之上有金光灿灿的塔顶。石头连环画之下是塔基。塔基上居然雕有十一层装饰图案,内容是一层凤凰、一层狮子、一层蝙蝠、一层花、一层莲……等等,十一层之下最底面是一层花朵和一层海浪垫底,这种结构真是集装饰之大成,没见过还有能比它更周密细致的了。五塔的总体结构是印度的菩提迦耶式,其中主塔的形制是藏传佛教式的,而塔上的花纹装饰和图案造型则是汉式的。印、藏、汉,三位一体,融会贯通,达到了清代造塔艺术的顶峰,为世界增添了一座建筑艺术的杰出作品。
清浄化城塔周围的所有建筑物上都有梵文的六字直言,多得不计其数,磕头碰脑比比皆是,这又是一大特色。
两大亮点
北京能有像颐和园后山上的藏式建筑群和像西黄寺清浄化城金塔这样的集中印、藏、汉风格于一体的佛塔,真是北京市的福份,如果再好好保护和巧妙地利用,则更是一步难得的好棋。
表面是藏式建筑,透过形式看内容,先让形式上的精彩把看客感动了,然后让看客自己慢慢去想,可以想得很深,很远,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过程。
不妨订个规划,比如用上三年的时间,把颐和园后山上的藏式建筑彻底大修,按历史原貌填平补齐,内部装饰一新,并开始布展,把有关的西藏展览常年地放在那里;再把西黄寺清净化城金塔也开放,当然是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加护栏,塔下部加透明通气护罩,加中外文说明。这样,在北京,一下子就多了两个有关西藏的又大又好的景点:一个是皇家园林中的西藏建筑群和最权威的西藏展览,另一个是西藏最大的活佛之一的衣冠金塔,同时它又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石雕艺术杰作之一。
总之,这种动作应该既是历史的、长远的,又是现实的、今世的。
这是在北京的两个了解西藏的窗口,古老,又擦拭一新,还特别有品位,不说教,很正面,难得啊。这样的窗口,真是神来之笔,静静地看,能在陶醉中领会一个真实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