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侬遇刺身亡那年,我十岁。电视萤幕播出达科塔华厦门前群聚哀悼的乐迷,镜头晃过去,烛光摇曳,映出一张张糢糊的脸孔,有人哭泣,有人歌唱。我并不知道那个在自家门前被枪杀的明星是谁,也不知道我的长辈们有多少人为此伤心落泪。当然,我也不可能知道那位歌手,在他横死前几天,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我对自己的任何一段过去,都没有任何浪漫情结......我不相信昨天。”
六年后,我已是中学生,无意间在母亲的抽屉找到一卷披头士精选辑卡带,它改变了我的生命:我开始搜集每一张披头士和团员个人的专辑,到处查索相关论述,逐句研究歌词,继而对那个我未及亲历的时代愈来愈好奇,终于一头栽进父母辈的老摇滚世界。须知那还是八○年代中期,市面上找不到太多披头士的踪影,身边的同龄孩子完全没有同好,我只能认真抓紧每一条线索,试着在茫茫大海打捞珍宝:西门町中华商场的唱片行偶尔会有进口版黑胶,但数量稀少,而且很贵。翻版唱片尽管便宜,品类却也不多。1987年,披头士全部作品首度发行CD,台湾代理商同步出版卡带,内附歌词与背景说明,是披头士作品首度完整引进正版。全套十五种专辑,大约花了一年才出齐。那叠卡带,便是整个青春期记忆中最最响亮的背景音乐。
我搭公车到中山北路卖进口书的“敦煌书店”,把披头士团员的名字抄在纸上,请店员姊姊替我找出每一本标题包含这些名字的书。她竟不辱使命,真找到了好几本Miles编纂的访谈嘉言录,让我翻着字典狠狠啃读了一两个月。那几年,有的同学会在公车月票的票夹背面放一帧药师丸博子、中森明菜、或麦可乔丹飞身灌篮的照片。我也有样学样,用钢笔描下披头士和蓝侬的肖像,骄傲地摆进自己的月票夹。我能背诵披头士每张单曲的发行年月、每张专辑的排行榜冠军周数与销售数字、甚至维妙维肖模仿他们的签名式。中午吃便当的时候,我搬出老师上课的录音机摆在教室前,放他们的歌给大家听。我用《Sgt. Pepper》(胡椒军曹)的图样装饰教室的布告栏,还在校刊写了两篇自以为呕心沥血的披头士赏析长文,如今想来,实在不免脸红。
下课钟一响,我总是迫不及待抓出随身听戴上耳机。一天听着蓝侬精选辑,放到那首“Happy Xmas(War Is Over)”,蓝侬、洋子和儿童唱诗班伴着菲尔·史培克特(Phil Spector)壮盛的弦乐,欢快地唱道:
如今耶诞又来到 / 遍临弱者和强者 / 遍临富人和穷人 / 尽管世局如此错乱
让我们说声耶诞快乐 / 为了黑人和白人 / 为了黄人和红人 / 愿我们不再争战
愿我们有个快乐耶诞 / 有个快乐新年 / 愿来年是好年 / 不再恐惧害怕......
世界如此巨大,历史如此沈重,这首简单的歌竟穿越了一切,直直揪住我犹然稚嫩的十六岁的心脏。我忍不住伏案痛哭,眼泪哗哗淌在桌上。幸亏教室很吵,同学们各自谈笑打闹,没人注意我的失态。唉,都是蓝侬害的。
1989年夏我考上大学。百无聊赖的暑假,上成功岭受训之前,中广“青春网”主持人蓝杰听说有这么个迷恋老摇滚的小夥子,便大胆邀我在他的节目开个单元介绍披头士。我如临大敌,小抄密密麻麻写满一本笔记簿。第一次录音,“ON AIR”灯亮,许是太紧张,我竟滔滔不绝讲了十几分钟的开场白,才让主持人有机会插嘴播歌。当年的听众竟然也颇有一些人没转台,还来信好言鼓励这个毛躁的孩子。算起来,那个暑假便是我音乐DJ生涯之始。蓝杰阿姨和披头士,都是带我入广播这一行的恩人。
和我的长辈们不同,我注定是个“迟到”的乐迷,永远不可能亲身体验和披头士一起成长的滋味。1970年四月,当外电越洋传来披头士正式解散的消息,我的长辈们可曾感受到巨大的幻灭,被迫掷入“大人世界”的不甘?十年后蓝侬猝死那天,那少数真正懂得摇滚的我的长辈们,又曾如何回望那些曾经理直气壮的狂野梦想?
1999年夏,我终于来到纽约中央公园西侧,站在当年挤满上万哀悼乐迷的人行道,望了望蓝侬曾经躺下的地方。不苟言笑的门房守着那幢豪宅,他早就习惯来此探头探脑的各国观光客,眼皮都没抬一下。我踱到对面,沿着小径找到中央公园侧边那片绿树掩映的小小広场,马赛克镶成的环形图样,中央拼着“IMAGINE”,那是蓝侬的名曲。蓝侬和洋子当年常在那条小径散步,蓝侬死后,纽约市为纪念这位来自利物浦的移民,遂以披头士的歌为这小広场命名为Strawberry Fields,“草莓园”
那天,“IMAGINE”旁边摆着两茎歌迷献上的鲜花。远眺对街的达科塔华厦,分辨不出蓝侬故宅是哪一扇窗户。但我知道他的白色钢琴还在那幢楼里,小野洋子也仍住在那儿。据说,每年忌日,她会在窗台摆一支白烛,陪楼下聚集的乐迷守夜。对街的“草莓园”总有成群乐迷,在十二月的寒风中弹琴、唱歌,直到深夜。
年轻时,也曾想在蓝侬忌日点一支白烛,但又不免觉得矫情。然而若有空,还是会放一张他的唱片,彷佛得对自己的青春有个交代。
如今自己也是中年人了,眼看就要活过蓝侬在世的年纪。回头再听他的歌,也渐渐脱离仰望崇敬的心情,见山是山,反而更知道感激。蓝侬毕生都对娱乐圈的造神风气深恶痛绝,从来都懒得制造完美的公关形象。正相反──他从不回避生命中的阴暗与不堪,风雨阴晴,都是生活。他自己的歌,往往比任何八卦报导都更生动地呈现了这个男人的模样。或许正因如此,每个熟听蓝侬的歌迷,都会依稀觉得自己是他的老友,懂得他的一切强悍与脆弱。这么多年了,按下PLAY,他的歌,仍能穿越重重叠叠的论述包装、传奇光环、八卦争议,直接揪住你我偶尔脆弱的心脏。
不记得有多久不曾好好哭一场。或许,该是拿出他的老唱片,认认真真从头温习一遍的时候了。
(为《Memories of John Lennon》繁体中文版写的序)
“我对自己的任何一段过去,都没有任何浪漫情结......我不相信昨天。”
六年后,我已是中学生,无意间在母亲的抽屉找到一卷披头士精选辑卡带,它改变了我的生命:我开始搜集每一张披头士和团员个人的专辑,到处查索相关论述,逐句研究歌词,继而对那个我未及亲历的时代愈来愈好奇,终于一头栽进父母辈的老摇滚世界。须知那还是八○年代中期,市面上找不到太多披头士的踪影,身边的同龄孩子完全没有同好,我只能认真抓紧每一条线索,试着在茫茫大海打捞珍宝:西门町中华商场的唱片行偶尔会有进口版黑胶,但数量稀少,而且很贵。翻版唱片尽管便宜,品类却也不多。1987年,披头士全部作品首度发行CD,台湾代理商同步出版卡带,内附歌词与背景说明,是披头士作品首度完整引进正版。全套十五种专辑,大约花了一年才出齐。那叠卡带,便是整个青春期记忆中最最响亮的背景音乐。
我搭公车到中山北路卖进口书的“敦煌书店”,把披头士团员的名字抄在纸上,请店员姊姊替我找出每一本标题包含这些名字的书。她竟不辱使命,真找到了好几本Miles编纂的访谈嘉言录,让我翻着字典狠狠啃读了一两个月。那几年,有的同学会在公车月票的票夹背面放一帧药师丸博子、中森明菜、或麦可乔丹飞身灌篮的照片。我也有样学样,用钢笔描下披头士和蓝侬的肖像,骄傲地摆进自己的月票夹。我能背诵披头士每张单曲的发行年月、每张专辑的排行榜冠军周数与销售数字、甚至维妙维肖模仿他们的签名式。中午吃便当的时候,我搬出老师上课的录音机摆在教室前,放他们的歌给大家听。我用《Sgt. Pepper》(胡椒军曹)的图样装饰教室的布告栏,还在校刊写了两篇自以为呕心沥血的披头士赏析长文,如今想来,实在不免脸红。
下课钟一响,我总是迫不及待抓出随身听戴上耳机。一天听着蓝侬精选辑,放到那首“Happy Xmas(War Is Over)”,蓝侬、洋子和儿童唱诗班伴着菲尔·史培克特(Phil Spector)壮盛的弦乐,欢快地唱道:
如今耶诞又来到 / 遍临弱者和强者 / 遍临富人和穷人 / 尽管世局如此错乱
让我们说声耶诞快乐 / 为了黑人和白人 / 为了黄人和红人 / 愿我们不再争战
愿我们有个快乐耶诞 / 有个快乐新年 / 愿来年是好年 / 不再恐惧害怕......
世界如此巨大,历史如此沈重,这首简单的歌竟穿越了一切,直直揪住我犹然稚嫩的十六岁的心脏。我忍不住伏案痛哭,眼泪哗哗淌在桌上。幸亏教室很吵,同学们各自谈笑打闹,没人注意我的失态。唉,都是蓝侬害的。
1989年夏我考上大学。百无聊赖的暑假,上成功岭受训之前,中广“青春网”主持人蓝杰听说有这么个迷恋老摇滚的小夥子,便大胆邀我在他的节目开个单元介绍披头士。我如临大敌,小抄密密麻麻写满一本笔记簿。第一次录音,“ON AIR”灯亮,许是太紧张,我竟滔滔不绝讲了十几分钟的开场白,才让主持人有机会插嘴播歌。当年的听众竟然也颇有一些人没转台,还来信好言鼓励这个毛躁的孩子。算起来,那个暑假便是我音乐DJ生涯之始。蓝杰阿姨和披头士,都是带我入广播这一行的恩人。
和我的长辈们不同,我注定是个“迟到”的乐迷,永远不可能亲身体验和披头士一起成长的滋味。1970年四月,当外电越洋传来披头士正式解散的消息,我的长辈们可曾感受到巨大的幻灭,被迫掷入“大人世界”的不甘?十年后蓝侬猝死那天,那少数真正懂得摇滚的我的长辈们,又曾如何回望那些曾经理直气壮的狂野梦想?
1999年夏,我终于来到纽约中央公园西侧,站在当年挤满上万哀悼乐迷的人行道,望了望蓝侬曾经躺下的地方。不苟言笑的门房守着那幢豪宅,他早就习惯来此探头探脑的各国观光客,眼皮都没抬一下。我踱到对面,沿着小径找到中央公园侧边那片绿树掩映的小小広场,马赛克镶成的环形图样,中央拼着“IMAGINE”,那是蓝侬的名曲。蓝侬和洋子当年常在那条小径散步,蓝侬死后,纽约市为纪念这位来自利物浦的移民,遂以披头士的歌为这小広场命名为Strawberry Fields,“草莓园”
那天,“IMAGINE”旁边摆着两茎歌迷献上的鲜花。远眺对街的达科塔华厦,分辨不出蓝侬故宅是哪一扇窗户。但我知道他的白色钢琴还在那幢楼里,小野洋子也仍住在那儿。据说,每年忌日,她会在窗台摆一支白烛,陪楼下聚集的乐迷守夜。对街的“草莓园”总有成群乐迷,在十二月的寒风中弹琴、唱歌,直到深夜。
年轻时,也曾想在蓝侬忌日点一支白烛,但又不免觉得矫情。然而若有空,还是会放一张他的唱片,彷佛得对自己的青春有个交代。
如今自己也是中年人了,眼看就要活过蓝侬在世的年纪。回头再听他的歌,也渐渐脱离仰望崇敬的心情,见山是山,反而更知道感激。蓝侬毕生都对娱乐圈的造神风气深恶痛绝,从来都懒得制造完美的公关形象。正相反──他从不回避生命中的阴暗与不堪,风雨阴晴,都是生活。他自己的歌,往往比任何八卦报导都更生动地呈现了这个男人的模样。或许正因如此,每个熟听蓝侬的歌迷,都会依稀觉得自己是他的老友,懂得他的一切强悍与脆弱。这么多年了,按下PLAY,他的歌,仍能穿越重重叠叠的论述包装、传奇光环、八卦争议,直接揪住你我偶尔脆弱的心脏。
不记得有多久不曾好好哭一场。或许,该是拿出他的老唱片,认认真真从头温习一遍的时候了。
(为《Memories of John Lennon》繁体中文版写的序)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