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曾在《滚石》杂志看到一幅跨页照片:朱利安蓝侬肃然站立,双手展开一帧父亲约翰蓝侬披头时代的肖像。青年朱利安与黑白照里的父亲一同凝视着镜头,照片中的父亲比儿子还年轻。那是千百万人仰望崇拜的父亲,自小弃他而去的父亲,对母亲残酷无情的父亲,给了他这身既是光环也是诅咒的血统的父亲,来不及多认识一些的父亲。千言万语,彷佛都沈淀在朱利安波涛汹涌的眼底。
2000年,三十七岁的朱利安在父亲二十周年忌日前夕发表了一篇文字,老实不客气地写道:“我对爸爸始终心怀愤恨,不只因为他对我的轻忽,也因为他口口声声的爱与和平。那所谓的爱与和平,从未进过家门找我。我也怀疑他若还在世,会是什么情况。我猜,那得看看他到底是‘约翰蓝侬’(爸爸),还是‘约翰小野蓝侬’(被摆布的失心人)?”。
很多情绪,并未随时间淡去。那些伤口太深,一生都在淌血。唯有絮絮诉说,方能稍减痛楚。朱利安的母亲辛西亚奋笔写下这本回忆录,尤其是苦涩的后半部,多少也带着“自我疗愈”的心情吧?
经过这么多年,约翰蓝侬的脸孔,早已化为象征、化为符号。放眼二十世纪,能展现如许魅力的脸孔,大概只有切·格瓦拉那帧肖像差堪比拟。当“约翰蓝侬”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只剩几帧头像、几行歌词、几句名言;当他的一生被浓缩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摆进橱窗、供上神龛,这本书,足可让我们重新认识有血有肉的“另一个”约翰蓝侬。
这不是容易的事:几十年来,关于披头士与约翰蓝侬的论著汗牛充栋,足以成立主题图书馆。披头士历来的妻子、家人、朋友、同事,早已出版了数不清的回忆录。光是浏览相关书目,任何人都会不禁怀疑:关于披头士的故事,竟还有什么是没写到的么?
辛西亚蓝侬有备而来:她不需要重复写那些全世界都倒背如流的掌故和传奇,也不需要对披头士与约翰蓝侬的音乐探讨太多,那都被无数人写过无数次了。她和蓝侬相识、相爱到仳离的故事,娓娓道来,便是最最引人入胜的“全新视角”。这段时间,蓝侬从一个爱弹吉他的利物浦不良少年,变成了横扫世界的披头士团长,反叛文化的旗手,半个地球青年人的精神领袖。辛西亚参与了蓝侬年少轻狂的岁月,经受了“披头热”狂潮大作的疯狂场景,卷进六○年代青年文化万花嬉春的漩涡。在一切风暴的核心,她依旧认份地扮演“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即使两人愈来愈疏远,她还是认认真真爱着那个十七岁就和她在一起的大男孩,傻傻地相信只要她爱得够深,他终会体会她的用心,让一切重归美好。
事情当然不是那样:蓝侬认识了小野洋子,天雷勾动地火,之后的故事无人不晓。然而,蓝侬与洋子的“世纪爱情”背后,却是被无情抛弃的辛西亚母子。这是书中最令人心碎的篇章:辛西亚笔下的蓝侬无情而残酷,之后多年都对前妻与长子几乎不闻不问。那样的冷漠,与他口口声声的“爱与和平、天下一家”两相对照,怎不令人唏嘘,难怪朱利安多年后仍然忿恨不平。相信辛西亚也是在多年以后,才有办法用如此静定成熟的口吻,回顾那样痛彻心扉的历程。
蓝侬心里对此不会没有愧疚。然而就跟无数“搞砸了”的男人一样,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捅出来的漏子,宁可逃避。在生命中最后那段时间,蓝侬试着重新拉近与长子的距离,可惜这场和解才刚起步,上帝竟吝于给他们更多时间了。
这本书,为我们重新塑了一座不大一样的蓝侬像:荒唐耽溺,惶惑脆弱,懦弱逃避,愤怒残酷......这些形容词放在蓝侬身上,并不令人意外,但辛西亚的巧手让鲜明的细节反衬整体,塑出了一尊熟悉中带着陌生的脸孔,显露出我们未曾见过的表情。那绝对不是印在海报上、供在神龛里的那张已经抽象化、符号化了的脸,而是一张背对镜头与群众,却时时令人不安的脸。
而我相信,蓝侬若天上有知,也会愿意辛西亚写这本书的。他原就不喜欢被供进神龛,许多最激烈的“反偶像”举措甚至是来自他自己:且不说他和小野洋子全裸入镜自拍封面的惊世之举,听听他在“Cold Turkey”如何描写勒戒海洛英的痛苦症状,“Jealous Guy”一曲又是怎样痛悔自己的善妒和失控的暴力,你就知道他向来宁取残酷的真实,宁可得罪全世界,也不愿言不由衷、面面讨好。披头士解散的1970年,他在《滚石》杂志专访(后辑入《蓝侬回忆》一书)彻底否定了六○年代嬉皮们天真的美梦,亲手砸碎了披头士高不可攀的神圣形象。1970年的专辑《Plastic Ono Band》更是一场“呕吐式”的自我治疗,把积压一生的愤怒和伤痛都倾泻在歌里。那张瘦骨嶙峋的专辑便是一声沈重的警钟,逼着一代人认清:美梦已醒,那场集体的trip早该结束,是面对现实的时候了。然而千千万万乐迷还是宁愿沉浸在旧梦之中,谁叫披头士的音乐如此美好丰饶?他们一定是天使,不然怎能做出这样完美的音乐?
许多人最终花了不少时间与气力,才终于艰难地接受一件再明白不过的事:伟大的作品,并不等于伟大的人格。他们往往把生命中提炼出最精采、最动人的那些,都留在作品里奉献给这世界,自己孤独面对劫余的废墟和飞灰。我们无需为他搞砸了的事情寻找托辞,人毕竟不可能活成一句口号,一个符号。
想通这一层,我们才可以继续爱他──连同他的失败,他的不完整,还有他搞砸的一切。
——————
附语:披头士相关著述之中,“正典级”作品包括杭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1968年初版的《披头士:唯一授权传记》(Beatles: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中译本由商周出版)是最早的权威传记,与菲利浦诺曼(Philip Norman)1981年初版的《呐喊:披头士的世代》(Shout!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中译本由滚石文化出版)同为评价最高的传记。杨韦纳(Jann Wenner)的《蓝侬回忆》(Lennon Remembers,中译本由滚石文化出版)和大卫谢夫(David Sheff)的《我们只想说》(All We Are Saying,尚无中译本)两本访问录,分别在1970年披头士解散之初和1980年蓝侬遇刺身亡前夕,留下了极为生动深入的第一手告白。马克路易桑(Mark Lewisohn)的《披头士录音室全记录》(The Complete Beatles Recording Sessions,尚无中译本)是公认理解披头士作品制作背景的“圣经”,由团员访谈自述编纂而成的《回顾辑》(Anthology,尚无中译本)则是所有作传人都得熟读的基本教材。
另,本书不妨与小野洋子邀稿编制的文集《我心目中的约翰蓝侬》(Remembering John Lennon,中译本由猫头鹰出版)参照阅读,当对蓝侬其人其事有更完整、更全面的观照。
2000年,三十七岁的朱利安在父亲二十周年忌日前夕发表了一篇文字,老实不客气地写道:“我对爸爸始终心怀愤恨,不只因为他对我的轻忽,也因为他口口声声的爱与和平。那所谓的爱与和平,从未进过家门找我。我也怀疑他若还在世,会是什么情况。我猜,那得看看他到底是‘约翰蓝侬’(爸爸),还是‘约翰小野蓝侬’(被摆布的失心人)?”。
很多情绪,并未随时间淡去。那些伤口太深,一生都在淌血。唯有絮絮诉说,方能稍减痛楚。朱利安的母亲辛西亚奋笔写下这本回忆录,尤其是苦涩的后半部,多少也带着“自我疗愈”的心情吧?
经过这么多年,约翰蓝侬的脸孔,早已化为象征、化为符号。放眼二十世纪,能展现如许魅力的脸孔,大概只有切·格瓦拉那帧肖像差堪比拟。当“约翰蓝侬”这个名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只剩几帧头像、几行歌词、几句名言;当他的一生被浓缩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摆进橱窗、供上神龛,这本书,足可让我们重新认识有血有肉的“另一个”约翰蓝侬。
这不是容易的事:几十年来,关于披头士与约翰蓝侬的论著汗牛充栋,足以成立主题图书馆。披头士历来的妻子、家人、朋友、同事,早已出版了数不清的回忆录。光是浏览相关书目,任何人都会不禁怀疑:关于披头士的故事,竟还有什么是没写到的么?
辛西亚蓝侬有备而来:她不需要重复写那些全世界都倒背如流的掌故和传奇,也不需要对披头士与约翰蓝侬的音乐探讨太多,那都被无数人写过无数次了。她和蓝侬相识、相爱到仳离的故事,娓娓道来,便是最最引人入胜的“全新视角”。这段时间,蓝侬从一个爱弹吉他的利物浦不良少年,变成了横扫世界的披头士团长,反叛文化的旗手,半个地球青年人的精神领袖。辛西亚参与了蓝侬年少轻狂的岁月,经受了“披头热”狂潮大作的疯狂场景,卷进六○年代青年文化万花嬉春的漩涡。在一切风暴的核心,她依旧认份地扮演“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即使两人愈来愈疏远,她还是认认真真爱着那个十七岁就和她在一起的大男孩,傻傻地相信只要她爱得够深,他终会体会她的用心,让一切重归美好。
事情当然不是那样:蓝侬认识了小野洋子,天雷勾动地火,之后的故事无人不晓。然而,蓝侬与洋子的“世纪爱情”背后,却是被无情抛弃的辛西亚母子。这是书中最令人心碎的篇章:辛西亚笔下的蓝侬无情而残酷,之后多年都对前妻与长子几乎不闻不问。那样的冷漠,与他口口声声的“爱与和平、天下一家”两相对照,怎不令人唏嘘,难怪朱利安多年后仍然忿恨不平。相信辛西亚也是在多年以后,才有办法用如此静定成熟的口吻,回顾那样痛彻心扉的历程。
蓝侬心里对此不会没有愧疚。然而就跟无数“搞砸了”的男人一样,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捅出来的漏子,宁可逃避。在生命中最后那段时间,蓝侬试着重新拉近与长子的距离,可惜这场和解才刚起步,上帝竟吝于给他们更多时间了。
这本书,为我们重新塑了一座不大一样的蓝侬像:荒唐耽溺,惶惑脆弱,懦弱逃避,愤怒残酷......这些形容词放在蓝侬身上,并不令人意外,但辛西亚的巧手让鲜明的细节反衬整体,塑出了一尊熟悉中带着陌生的脸孔,显露出我们未曾见过的表情。那绝对不是印在海报上、供在神龛里的那张已经抽象化、符号化了的脸,而是一张背对镜头与群众,却时时令人不安的脸。
而我相信,蓝侬若天上有知,也会愿意辛西亚写这本书的。他原就不喜欢被供进神龛,许多最激烈的“反偶像”举措甚至是来自他自己:且不说他和小野洋子全裸入镜自拍封面的惊世之举,听听他在“Cold Turkey”如何描写勒戒海洛英的痛苦症状,“Jealous Guy”一曲又是怎样痛悔自己的善妒和失控的暴力,你就知道他向来宁取残酷的真实,宁可得罪全世界,也不愿言不由衷、面面讨好。披头士解散的1970年,他在《滚石》杂志专访(后辑入《蓝侬回忆》一书)彻底否定了六○年代嬉皮们天真的美梦,亲手砸碎了披头士高不可攀的神圣形象。1970年的专辑《Plastic Ono Band》更是一场“呕吐式”的自我治疗,把积压一生的愤怒和伤痛都倾泻在歌里。那张瘦骨嶙峋的专辑便是一声沈重的警钟,逼着一代人认清:美梦已醒,那场集体的trip早该结束,是面对现实的时候了。然而千千万万乐迷还是宁愿沉浸在旧梦之中,谁叫披头士的音乐如此美好丰饶?他们一定是天使,不然怎能做出这样完美的音乐?
许多人最终花了不少时间与气力,才终于艰难地接受一件再明白不过的事:伟大的作品,并不等于伟大的人格。他们往往把生命中提炼出最精采、最动人的那些,都留在作品里奉献给这世界,自己孤独面对劫余的废墟和飞灰。我们无需为他搞砸了的事情寻找托辞,人毕竟不可能活成一句口号,一个符号。
想通这一层,我们才可以继续爱他──连同他的失败,他的不完整,还有他搞砸的一切。
——————
附语:披头士相关著述之中,“正典级”作品包括杭特戴维斯(Hunter Davies)1968年初版的《披头士:唯一授权传记》(Beatles: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中译本由商周出版)是最早的权威传记,与菲利浦诺曼(Philip Norman)1981年初版的《呐喊:披头士的世代》(Shout! Beatles in Their Generation,中译本由滚石文化出版)同为评价最高的传记。杨韦纳(Jann Wenner)的《蓝侬回忆》(Lennon Remembers,中译本由滚石文化出版)和大卫谢夫(David Sheff)的《我们只想说》(All We Are Saying,尚无中译本)两本访问录,分别在1970年披头士解散之初和1980年蓝侬遇刺身亡前夕,留下了极为生动深入的第一手告白。马克路易桑(Mark Lewisohn)的《披头士录音室全记录》(The Complete Beatles Recording Sessions,尚无中译本)是公认理解披头士作品制作背景的“圣经”,由团员访谈自述编纂而成的《回顾辑》(Anthology,尚无中译本)则是所有作传人都得熟读的基本教材。
另,本书不妨与小野洋子邀稿编制的文集《我心目中的约翰蓝侬》(Remembering John Lennon,中译本由猫头鹰出版)参照阅读,当对蓝侬其人其事有更完整、更全面的观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