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世芳

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 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笔端饱蘸情感,念旧伤逝之余,也能引领读者侧身历史后台,怀想曾经沧海的激情与幻灭,于同代人中独树一帜。 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辑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 一九九五年退伍,编纂《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20年纪念册》,亦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必读参考书。廿七岁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轰动华人文化圈,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 二○○○年,马世芳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

杂色的风景:从“亚细亚的孤儿”说起


从甲午战争算起,百余年来,台湾不断接受外来文化与新移民的刺激,遂也渐渐习惯了“混血”式的文化样态。近当代的台湾庶民文化,其实是日治五十年遗留的“东洋风”、战后驻台美军带来的“西洋风”、新移民带来的“大陆风”与“香港风”、加上民间自为的“本土风”,杂糅一处,混成独特的文化风景。

台湾曾经戒严近四十年(1949-1987),然而针对文化内容的管制,较诸政治体制的压抑,相对还是宽松一些,舶来文化商品繁多,各方影响之下,电影、电视、唱片、读物皆受薰染。到七十年代“寻根”风起,青年世代重新摸索“身份认同”,首先要面对的,也是这盘根错节的“混血”情结。理解台湾庶民文化,或许应当先认识这一点。
...

Read more

十二年前的两位纽约运将


1999年,只身去纽约。土包子进城不免忐忑,于是事前熟读指南,书云:从甘迺迪机场坐黄色计程车到曼哈顿,进城例价35块,加上小费通行费,最多50块。


拖著行李出关,正待找空车排班处,一高大西装黑人趋前问我要不要搭车──听他的口音,故乡恐怕曾是法国殖民地。我记起旅游指南的教导,傻傻问:「是yellow cab吗?」他微微颔首,递来一张皱巴巴的号码牌,接过我的箱子:「这边走,先生」。


迢迢遥遥走到停车场,一辆黑色老林肯等著我。他把号码牌收了回去,它显然只具象征意义。我爬进那彷彿黑手党电影场景的后座,懵懵说了地址,老林肯喷出浓烟,奔腾上路。


我迟钝的脑袋总算感到事情不大对──没谈价钱。鼓...

Read more

留面条头的便利商店嘻哈小哥


这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没成家,跟爸妈住在一块儿(那段日子我熬夜成习,作息和他们正好错开,有时竟几天也难得和二老见上一面)。由于喫喝作息都不正常,饿起来的时候往往饭馆已经打烊。于是常趁骑摩托车出门办事,顺便在巷口的便利商店张罗食物。


我很快注意到那间便利商店的大夜班小哥。这么多年了,他的五官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但他的鼻环跟那一蓬「面条头」,我是无论如何忘不了的──「面条头」也者,洋名dreadlock,原是拉斯塔法里(rastafari)教徒的发型,不朽的雷鬼摇滚大师Bob Marley便是最著名的面条头代言人。流风所趋,半世界听雷鬼与嘻哈的青年人也纷纷留起了面条头。汉人发质与...

Read more

那天我差点摔死在一堆地下录音里面


1997年,我在日本看Bob Dylan演唱会,认识了二十出头的小泽老弟。他是个摇滚阿宅,英文说不了几句,却会弹唱每一首Bob Dylan的歌(这成就非常惊人,能如此声称的美国人也没有几个)。小泽无恒产、没上班,四处打零工,心血都投注在他为小众乐迷通讯写的碟评,评的都是「私酿地下录音(bootleg)」──此字原是禁酒令时代藏在靴筒里的「私酒」,后衍伸为「未经授权流出、地下流传的出版品」:演唱会实况、试唱带、未发表歌曲、相异录音版本之类。bootleg自成一门深奥学问,小泽的功力十分要得,丝毫不在亲历嬉皮时代的长辈之下。


小泽志愿担任导游,陪我逛遍了东京新宿西口巷内十几家bootle...

Read more

漫谈Simon & Garfunkel的城市民谣(下)


(续前,上篇见此

一九六六也是流行乐坛竞争非常激烈的一年。这一年,流行乐坛的大头们都出了非常经典的专辑:Beach Boys 出了 Pet Sounds 、Bob Dylan 出了 Blonde on Blonde、Beatles 出了 Revolver、Rolling Stones 出了 Aftermath,这些专辑我们回头去看,都会同意是六○年代最好的专辑,所以 Simon & Garfunkel 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当然要奋发图强,结果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

我们现在要看的是他们在一九六七年上一个电视节目The Smothers Brothers Show唱...

Read more

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卡带A面末口白三十秒




1986年,李宗盛首张个人专辑《生命中的精灵》录音带版本,在A面最后一首“风柜来的人”唱完之后,录了一段口白:





“各位朋友,呃,这面到这边全部都唱完了。唉......对于喜欢刚才这些音乐的人哪,十几分钟太短了(笑),不喜欢的又会,可能会嫌太长。可是这没有办法!这个......我必须很忠实地纪录我过去一年多的生活的经验啊什么,感情的经验啊,这个,啊。啧。所以,没有办法啦。请你换面!”

这段口白在唱片和CD版都没有收录,今天心血来潮把它转成数位档,然从老家借来的手提录音机实在太旧,转速怪怪的,用电脑修了一下,听起来稍微正常一点,但可能还是跟和母带有些微...

Read more

3/7/2009 纵贯线台北小巨蛋演唱会曲目


延伸观赏:纵贯线 3.7台北演唱会精彩片段视频官方版

时间:2009.3.7.
地点:台北小巨蛋

纵贯线全员:

1. 乡亲父老(新歌)
2. 公路(新歌)
3. 组曲:鹿港小镇 / 分手吧 / 我终于失去了你 / 爱相随 / 亡命之徒

李宗盛:

4. 鬼迷心窍
5. 让我欢喜让我忧(与周华健合唱)
6. 当爱已成往事
7. 我是一只小小鸟(unplugged with band)
8. 爱情有什么道理?(unplugged with band)

张震岳:

9. 路口(木吉他自弹自唱)
10. 思念是一种病

纵贯线全员:

11. 亡命之徒
12. 爱的初体验

张震岳:
...

Read more

从Brian Wilson的SMiLE谈起


按:这是3/30诚品讲堂的“摇滚索隐──风流人物与他们的时代 ”系列第六堂课的投影片与讲纲。



Brian Wilson,不世出的天才,集词曲、演唱、演奏、编曲、制作、录音诸般本领于一身,一度在繁花盛开的六○年代中期让Beatles成为手下败将。在流行音乐大爆炸的年岁,Brian Wilson以他不可思议的才华只身探索无人敢于想像的场域,也让Beach Boys跻身摇滚史最伟大的团体之列。

然而,在Brian Wilson那些充满...

Read more

颠狂与抒情:众神列传之Neil Young(上)


按:这是4/6诚品讲堂的“摇滚索隐──风流人物与他们的时代 ”第七讲投影片,以及播出的曲目和讲纲。




播出曲目:

Sugar Mountain (Live at Canterbury House, 1968)
Cinnamon Girl (Everybody Knows This is Nowhere, 1969)
Down by the River (Everybody Knows This is Nowhere, 1969)
V...

Read more

Beatles Remastered: 等了22年,终于成真


从1987年Beatles旧作出版CD以来,苦等22年,这次终于是真的了,预计9/9/2009上市。详见这里的正式消息。仍以英版专辑为准,12张原始专辑,加上Magical Mystery Tour(原本是Double EP,1987年初版CD采用美版LP曲目)、Past Masters(二合一),总共14种产品、16片CD(White Album也是双片装)。

当年Beatles初出CD,代理EMI的滚石唱片同步发行卡带,彼时我还是高中一年级的小毛头,攒了零用钱一卷一卷地买,从1987到1988,买齐了所有卡带,又在今已不存的中华商场一间一间地翻找进口版LP。1989年左右,继续斥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