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大幕落定央企率先复苏


      中报央企业绩报喜,奠定国家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但大型央企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利润构成比重过大,却是我们怎样也高兴不起来的地方。

      首先,我们要看到,央企率先复苏,体现出的是政策的效率发挥作用。4万亿的投资计划,9大产业的振兴,减税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无不是政策背景的国营企业受惠过多。但是,在承当社会就业任务中,国营企业的占比不超过50%。国营大中型企业过高的利润贡献反而说明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利润贡献过小的尴尬。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市场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中小企业一旦亏损,反馈给社会的就是裁员以降低财务成本,将失业大军推向社会,推给政府。国民经济的复苏论点,并不能够靠大央企依靠各种资源垄断获得的利润支撑,恰恰是那些在竞争中摸爬滚打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中小民企的利润支撑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论据支持。

      我们通过央企只能够说明一点,实体经济在好转。但复苏,还是需要继续观察市场经济运行结构,尤其是失业改善的状况。而这些都取决于中小企业的业绩好坏。所以,就业绩报告本身的数据表现,我们没有高兴的任何理由。反而,担心资源重新向具有垄断色彩的国营大企业的倾斜,会极大地破坏市场生存发展环境。因此,国家的经济振兴重点是如何改变现有发展经济的产业结构。为更多的“民进”创造条件。而民进的同时,需要舍弃的是适当地“国退”。这个思维逻辑,现在还看不到。

     如果金融市场能够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倾斜,从而奠定一个好的企业发展生态,国强民弱的现象就会发生改观。现在我们看到了创业板的加速推出,有国家鼓励民企发展的意识。但如果不能够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对民企形成金融支持,靠创业板的模式,依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我们希望国家的步伐要快些,让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愿望快些实现。如果国家走到世界经济复苏之前,中国的竞争不再是内部国企和民企的内部竞争矛盾,而是内部与外部的竞争矛盾。一旦展开内部与外部的国家级竞争,外部市场必然会被中国各种企业的竞争所扩大。

     因此,当前决策层的思路焦点不要放在那些死不掉的大企业上,要放在那些面临死活问题的中小企业身上。公平竞争环境是建构市场竞争的关键。因为中国金融的竞争不公平,所以中国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公平。这个历史遗留的问题,是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也许,我们要感谢美国的金融危机。没有这个危机,决策层还不能够审视这个问题。

     2008年的“危”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要看到中小企业的生机,而不是大企业的生机。没有中小企业的生机,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实在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