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日前正式提出离职申请,自主创业,涉足风投,融资8亿,将开办“创新工场”,梦想打造属于自己的“黄埔军校”,在未来五年内投入8亿人民币,帮助中国青年人创业。眼中的李开复,面对一轮又一轮媒体的轰炸之后,接受本刊采访时,已是疲态尽显,但细微处,仍却性格凸现。以下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几个小片段:
1、“它有教育的种子在里面,但是它不是教育的事,所以,我必需承认当时我说错了!”发布会后,李开复接受记者专访时很认真的“说明”。而在三年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回答流传已久的“创业”质疑声时,态度坚决地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如果说我离开Google会做什么?那我会从事教育,不是从政,也不是创业。”
2、“对不起,今天不回答任何关于Google的问题,可以吗?”9月8日下午,在清华科技园C座一层的小茶馆内,李开复略显疲态。不过,仍希望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引向新公司,与原东家之间,李刻意保持着一段距离。
3、9月4日清晨5时左右,刚从美国办完女儿上学事宜回到大陆的李开复,当看到网络上爆出自己将要今天上午要宣布辞职的消息时,他的焦虑开始了。随后,李当天发给Google中国员工的离职信——《再见,谷歌》被曝光,伴随而来关于他的去向,网络上形成的更多则是一篇篇猜测、揭秘。
李开始在自己刚刚注册的微博上不断更新消息,“请大家不要乱猜测我要做什么。下星期宣布。不是卖关子,是有些细节还没有搞定。给我一点时间和耐心。保证是很酷的。”
9月6日上午,李开复在自己的博客贴出“对媒体几个误解的澄清”,试图扭转这种趋势。他的博客,也是众多关心他的中国青年获悉他近态的主要渠道之一。整个周末,李和自己唯一的创业同事王肇辉都在忙碌的应付着这“提前的泄密”。这打乱了李当初设想的节奏。创办新公司的媒体发布会不得不选择提前。
4、9月7日凌晨6时,召开发布会的前夕,“铁人”李开复再次醒来,在自己的微博客上写下:“我刚睡了一小时起来,今晚共睡了4小时。这就是‘工作20小时的定义’。当然,前阵子最严重的三天几乎没睡。”
2006年刚加入谷歌,李开复因工作兴奋,常常睡不着觉。昨日重现,他明白这次“不是年纪,是激情”。
5、发布会完后当晚,李开复设宴款待郭台铭等贵宾。直到此刻,紧绷着的那根弦稍稍放松,而刚刚过去的4天时间里,李和一同创业的王肇辉肆意宣泄着自己的精力与激情。
此前从事媒体行业的王肇辉和李开复从2005年相识、相知,并成为要好的朋友,随后,李开复在大陆各所高校、以及其他场合的个人演讲,均由王包办。
今年6月的一天,王肇辉突然接到李开复的电话,称自己不打算与Google续约,准备创业,问王,愿不愿意一起来做,“我几乎没有犹豫,当时就给他答复,我非常愿意。”
6、1998年,李开复只身一人前往中关村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李再次回到中关村,创办了谷歌中国总部。一个人把世界两家最大的IT公司驻华的研究总部设在中关村,“这个意义是历史性的,是杰出的,是不可替代的。”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给予了李开复高度赞扬,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李开复告诉记者,发布会前一刻,9月7日早饭时,清华科技园的领导对他伸出了橄榄枝,欢迎创新工场的入驻。
或缘分未尽,或纯属巧合。创新工场正是以前Google中国的办公场所。
7、短短的一月之内,李开复约见了12个投资者,有几位素未谋面。其中的9个投资者快速决定投资“创新工场”,募集到了近8亿人民币。“并不是外界风传的12小时之内,你觉得柳传志会随时接电话的吗?怎么可能。”另外3人则表示需要再考虑,李开复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有时候一个人跟你说考虑,其实就是NO。”
8、“非常幸运的是大部分的创业者都没有办法挑选自己的投资者,而我有这样一个奢侈的空间寻找这样一个豪华团队作为我的投资者。”对于出资人的选择,李开复希望每一个都能切实在战略或者教练成长方面对“创新工场”提供帮助。李开复举例,假如将来有一款未来的手机,硬件是富士康生产,软件可以合作开发,这是最好的战略合作。而虽然“创新工场”跟新东方可能没有太多合作的机会,但是俞敏洪个人的领导魅力能鼓舞“创新工场”的团队。
9、“从人才培养的这个模式来看,它有点像IT界或者科技界的黄埔军校,因为未来这些好的项目、好的团队不断地孕育成熟之后,它们都会成为未来独立的公司。那么它们一个个成长起来,它们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所以有点像黄埔军校的感觉。”王肇辉对将来充满了希冀。
10、不过,创办的第一年,李开复显然需要率先打造好自己的团队,除非等自己腾出手来,有精力的时候才会考虑“带项目的人加入”,“现阶段我只雇人,人可以带着想法进来,来了以后,大家在一个OPEN的环境里,可以把各自的想法拿出来比一比,然后挑选最好的出来。”李开复说,“我会合适的放权,但是最终有意见不同,还是我说了算,如果你觉得游戏规则有问题的话,那你就不要来了。”
11、早在三年前,Google中国成立刚满一年时,Google与中国24所顶尖高校合作,成了24所Google camp,其中一项就是会提供一笔专项资金,供有创意的在校大学生将自己的美好创意付诸实践。虽然,最后创意成功的并不多。
12、李开复说,创新工场每年会补充被5个公司“挖走”的50人,保持110人的规模。同时进行新一轮的创意刷选。周而复始。
13、对“20→10→5→1”的推断,李开复称,这不是自己凭空拍脑袋出来的,是根据过去美国各种高科技公司在良好的风险投资者的照顾下,计算得出的成功率。如果做的更好,回报率就更高。“如果赚了一个Google,就不得了。但那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目标,我当然梦想再造一个Google,但是一个不实际的目标,反而会丧失我们的自信心。”
14、发布会后的当天下午,在同一场地举办了“IT龙门阵特别活动:李开复博客交流会”,前来参加的两三百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活动中不时有人举手提问,“我有一个不错的团队,和一个很好的想法,想加盟‘创新工场’,可以吗?”
15、在许多人眼里,创新工场跟李开复过去的职业经理人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但李自己认为,创新、青年和中国仍是其人生的关键词,创新工场正是三者巧妙结合的产物。
16、“每年培训50个人,十年就能培训500人。我们坚信,500人里面,肯定会创造走向世界的了不起的创业者。”李开复对自己未来的事业“野心勃勃”,不过,他也表示,希望能够得到多一点时间和耐心,“我会马不停蹄的去工作,请不要给我一个达不到的期望。”
17、“开复的创新工场其实最重要的产品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人才”, 郭台铭说对老友不吝溢美,认定其正在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跟他的名字一样,在开创一个复兴中华网络科技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