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90后”贴标签要以赞许的目光关注他们成长
李华新
9月1日起陆续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出生日期理论上多介于1990年至1991年,也就是说,今年入学的大学生多为“90后”。 与“80后”相比,“90后”是中国更为纯粹的独生子女一代。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其中,在校生约1亿人。随着这批年轻人逐步长大,“特立独行”“追求个性”等“90后现象”引起社会关注。( 2009-09-03 新华每日电讯)
现在当大学开学的时候,问问家长们会一起前往,其实这本来并不是什么大事情,因为去送或是不送,家长们自己的心理很是清楚和明白,去送一趟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行,不送,由着学生自己去,也是一件不错的一个选择。因为,有点同学或是自己走着去,或是自己结伴而行。
而且这些来送孩子的家长,自己家里有车,就开着来送一下,这样的事情,号线并不是什么原则的问题,倒是那些开着公车来送孩子的车子,应该如何处理倒是需要说一通的。而就是如此,一些单位的车子,有时也会提供这种方便。因为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家里人都很高兴,于是便会把送孩子上学成为家里的一个节日。而那些没有条件的学生,或是路途太远的学生,也就只能是家长陪伴而行。有时是90后的这些孩子,尽管是自追求个性,或是有自己的张扬的个性,可是面对家长的这一做法,也无法就是一定要坚持的。因此就会出现每每开心的日子,就成为家长汇集,或是车辆聚集的日子。而至于今后这些家长开车来送的,或是是自己独自一人来到有无区别,现在没有人会去管这些。
笔者以为,对于这些所谓90后的学生,我们不必一定非要贴上一个什么标签,或是用什么这些孩子的个性如何,独生子女的叛逆精神如何来定论,因为四年的大学生活,毕竟是刚刚开始,在他们与自己的家人一起享受上大学来报道喜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说些什么,是自己来的也好,是家长送学的或是自己开车来送的也好。不过是来学校的方式不同罢了。我们的媒体的关注实在是不应该如此集中和密集,因为,媒体的责任如何仅仅是注意到这样的一些问题,或是扩大这个问题,也是没有多大的意思。
就像有些高校的老师所言,这些学生不过是在使用网络的方式以及使用网语来和这个世界对话,而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也许,这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个性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他们生活的要比父辈更为宽裕一些,所经历的磨砺少一些,因而所受到的不良心理的压力会小很多。我们应该提倡正面的引导,而不是因为是父母开车来送学的就说三道四,这些孩子就一定是扶不起阿斗, 90后是充满希望的一代,他们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兴趣爱好广泛。但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们需要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毅力、在挫折中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
“90后”闪亮登场,大学又迎来“崭新一代”,我们别光拿学校门前如车市说事,现在家庭有车,要是放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而且面对一个全新的生于网络时代的学子,他们善于和会用网络,我们的社会应该宽容这些孩子学会使用90后听的懂的或是喜欢的方式与之对话,高校现在迎来了崭新的一代,那么高校准备好了吗?!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