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每当社会危机之刻,总会妖言四起,妖言总能惑众,合理的期待落空,不合理的现象不期而至,愈演愈烈。 上半年超宽松货币政策,缔造了股市楼市的妖冶,现在又忽悠说:“管住货币、放开投资”。“控总量——调结构”之吁江朱胡温,从未间断;政府调控手段越来越多样,力度越来越生猛,而经济结构之调整似乎越来越艰难,试问哪样产能过剩不是政府主导的结果?这期间国资委、发改委、一行三会以及帮忙帮闲的专家们,话没少说,事没少做,只是得到的不是效果,而是笑料!中国的经济格局早已入世下海,而主导思维仍维持“笼子经济”的定势,金融资本、国企资本,说是增加就业、稳定经济的中坚力量,但保利标地王,众多央企炒期货被套,中石油的团购事件……,种种迹象表明:资本权力总是循着热钱追快钱之路飞奔,而且贪婪会因权力的支撑有恃无恐
附:国家发改委专家阐释未来投资政策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09年09月04日 14:57
一旦通胀起来,即便投资增长不尽如人意,货币政策也要从紧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王晶 王露】中国货币政策仍保持适度宽松,但投资政策已悄然由“扩大”转向“稳定”。
“由于目前经济形势比较好,投资和信贷增长较快,政府投资政策已经转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罗云毅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
罗云毅认为,未来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应以控制货币供应总量为着眼点,不宜回到控制投资总量的传统模式。
为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2008年11月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投资单引擎强力拉动下,中国经济逐步回暖。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引发学术界对投资过热的担心。
2009年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告中,对投资的阐述已由“扩大投资”转为“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罗云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投资新政已完全可以从重视扩大规模转向重视结构调整。今后的投资政策,应以“管住货币、放开投资”为目标。
罗云毅解释说,所谓“管住货币”,就是强调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货币政策的调整,仅考虑通货膨胀态势的要求,独立于投资政策和投资态势。
2009年前七个月,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7.73万亿元,同比多增4.89万亿元。货币政策的超宽松,引发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
“一旦通胀,即便投资增长不尽如人意,货币政策也要从紧。” 罗云毅说。
罗云毅指出,如果实现了“管住货币”,对投资总量可以放开,不再企图控制和调整投资率、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速,不再将其作为调控目标,即“放开投资”。
“在管住货币的正常情况下,投资总量的变化,会以国民储蓄规模的变动为依据。”罗云毅指出。
他还认为,鼓励投资,并非要进一步提高投资率,扩大投资规模,而是要使得投资应与储蓄规模相当,要通过扩大国内投资规模,消除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存在的“储蓄-投资缺口”“使得储蓄全部为我所用”。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国的储蓄近似等于该国国内投资与贸易顺差之和。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形成了“储蓄-投资缺口”。
罗云毅认为,传统的投资总量控制模式,实际上是“最优投资规模问题”,但最优目标如何确定,多年来仍悬而未决。
“不知道调控目标在哪里,但还要直接调控,这确实是一道难题。”罗云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