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触碰的红线


不容触碰的红线
 
时间:2010年01月11日 09时36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谢新洲
 
 

  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对于缺乏足够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危害性,并潜在影响社会文化和受众的心理。无论是通过网络、手机还是传统媒介传播,都极具危害性。整顿和清理网络环境,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言,具有积极作用。

  不良内容在整个网络信息传播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由于其传播的交互性、广泛性、即时性特点,给人们带来的整体冲击超过了其他媒体形式。不良信息的存在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严重障碍。

  首先,网络不良信息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很多地方把打击网络色情内容作为扫黄打非的重点,影响了对其他如网络欺诈、网络打手、网络传销等危害性更大的网络犯罪的打击,有些地方甚至使用屏蔽过滤软件,这极大地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信息传播和交流。

  其次,网络、手机淫秽色情内容的泛滥,催生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影响了网络经济和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发展。淫秽色情网站、手机wap网站通过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收取、分享了流量费、信息费、会员费,甚至有网络运营商提供各种或明或暗的支持,借“电信增值服务”之名设置种种诱人上当的收费陷阱,让网络和手机使用者莫名其妙地遭受了损失,看似获得了一时的利益,但影响了整体新媒体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透支了用户对网络运营商的信任,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事实上,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仅应是网络通信服务,正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该负责道路维护,保证车行畅通。监管是否违反交通规则以及车内是否携带违禁物品应该是交管和公安部门负责的。但是,在中国现实的环境中,有的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流量和业绩,不惜借助淫秽色情信息参与利益分配。网络的治理应该依靠法律,同时行业的自律和经营者的道德水准也应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三,大量包含不良信息的淫秽色情网站,混淆了人们对正常的成人内容、适度宽容的亚文化内容的初步认同。事实上,适度涉及“性”话题,对青少年的正常成长是有益的,而网络、手机淫秽色情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在一片喊打声中重新回归保守,因为那样“最安全”。实际上,同高雅文化一样,俗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利用得当,也可以收到正面社会效果。如果不加鉴别,一味地封堵了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网络不过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现实在虚拟空间的投射。在社会生活中荡涤不净的污泥浊水,指望在网上绝迹,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关部门应该使网络经营者明白的是,向未成年人传播不良信息属于违法行为这根红线不容触碰。

  由于网络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信息可以无限复制、信息可以跨国传播,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要使网络淫秽色情信息在网上绝迹是很难的。但通过大范围清理整顿网络环境,包括对一些违法违规经营的网站、企业的处罚,当能起到一定警示作用。应当明确的是,以网络、手机为信息经营领域的企业不能依靠不良信息作为敛财手段,这一点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