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学生正名:是什么制造了“高学历寄生代”?


   是什么制造了“高学历寄生代”?

  ——兼论“什么才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障碍?”



  最近“价值中国网”正在讨论有关“谁制造了「高学历寄生代」”的话题,见解众说纷纭。而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0年1月22日)却表明,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7%,与民间看法迥异。对于人社部所公布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我这里不作探讨。但我想,有关「高学历寄生代」问题的延伸其实就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我所关心的是,究竟什么才是造成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导致“高学历寄生代”问题的根源?或者说,究竟什么才是大学毕业生高就业率的保障?

  大学生就业话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但当我们在讨论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通常的认识是中国大学生“过剩”了。在网络上很多的讨论中,大学生“过剩”之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大学生数量过多,文凭泛滥。坊间的一个说法就是中国到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一说法非常荒谬。走正常工业化道路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通常是供不应求的,尤其是在经济起飞阶段。有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高达40%以上,而目前中国内地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中国大陆还远未进入知识时代,何来大学生过剩之说?

  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下滑,质量堪忧。譬如,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学无所长,专业不对口,理论脱离实际,还眼高手低,还“高分低能”,等等。这一说法颇有“民意”,也的确很能蛊惑人心,这也直接导致社会把批评和指责直接对准大学教育,把矛盾转嫁给高校,就好像大学中的问题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但其实这无论是对大学还是对大学教师和大学生都是不公平的。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人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从来都是上升的,中国人也不例外。没有人否认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但经济学理论表明,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自然会调整和优化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所谓“素质下降”和“学无所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可以参考的例证是,曾有报道说2009年重庆市农村地区有上万名高中生放弃参加高考,如果报道属实,那么这是对大学生“量多”“质次”说法的根本否定。这些放弃高考的农村孩子及其家长,都是极为聪明的“理性人”,谁能说他们的素质差?只不过,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或者说中国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再加上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上的“恶政”及其制度缺陷,这种“优化”其实是“劣化”,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畸形的、悲痛的、非人道和让人伤心落泪的调整。

  其实,大学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社会上每个人都会固执而又充满偏见地认为大学生不好找工作都是咎由自取。

  那么,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事实上,中国内地很多高科技产业企业是来料加工和来件组合,处于郎咸平教授所说的产业链的末端,只需要工人装配或解释图纸的技术员,结果导致无论是高科技企业或技术密集型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都不需要工程师;而管理人员更是需要成长的历程和懂得中国式“会做人”等管理模式,难以即时发挥作用;至于资本密集型企业,浮躁的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导致它们感兴趣的是投机者和钱权阶层,哪里真正需要多少财经管理人才。以空天行业技术领域为例,中国的空天技术基本上是自主研发或自主创新,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因此中国空天技术行业领域雇佣了大量的大学生和高科技人才,这还不包括其他配套的和后勤保障力量。如果中国其他行业、产业领域也是如此,大学毕业生会过剩?

  如果说我上述的分析还不足以服人的话,那再举一个例子。在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市,从南至北贯穿着一条繁华的交通干道叫“Shuttack Avenue”,这条大街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却有三处显眼的地方,那就是分别销售丰田、本田和沃尔沃三个国际著名品牌汽车的专卖店。但在伯克利,如果要找到中国制造的商品,那只有到超市里买一些印有“Made in China”(注意:不是“Product of China”)的被褥、枕头什么的。都是充斥美国市场的国外品牌产品,但丰田、本田、沃尔沃等汽车制造商,与中国一些鞋子、被子的制造厂家相比,谁会雇佣更多的大学生和高科技人才?日本和德国作为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中国一个或几个省、人口规模只是中国的零头的世界第二、第三大的经济体,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拥有大量自主研发和有着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业链上端的高科技企业及其雇佣的高学历工程师和现代管理人才。而中国靠什么?靠的是炒地卖地哄抬房价和投机倒把,哪里需要什么大学生?大学生都赶场去考公务员了。看看中国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考公务员市场,就知道中国肯定人才过剩。因为大家都不务正业,因此也就多了些游手好闲的人。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工科的工程师还是学商学的管理者,似乎都统统没有用武之地;而在浮躁的社会现实下,学理科和人文的也无可奈何;而学艺术的得有人捧你,需要会走穴,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和找准机会,并得有献身艺术的精神。难怪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

  显然,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中国大学生“过剩”。对于回答究竟是“谁制造了「高学历寄生代」?”,我认为这里面既有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有自身择业观念原因,还有经济不景气的周期,但更多的是“功利化”、“阶层化或阶级化或社会阶层异化”的社会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中国畸形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也基于同样的理由和中国社会的现实,我曾经建议过并一直主张大学本科以上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同时强化中国的职业技能教育。

  至于价值中国网林永青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业生根本「没有」身段以及「做关系」要先「做人」”的观点,如果我理解无误的话我部分赞同。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倒不是没有身段,而是要弄清楚什么是身段——因为此“身段”非彼“身段”。大学毕业生不应该有中国上个世纪“我是大学生”的那种优越感的身段;但是,“我是大学生”的自豪感和“未来社会的脊梁”的使命感的身段,今天的中国大学生不但应该要有,而且还要强化。社会不能让当代中国大学生“我是大学生”的自豪感沦落,如果作为大学生这点自豪感都没有了,这个社会和这个民族也就没什么希望了。至于“做关系”或者“做人”,我非常同意林伟林先生关于“不需要特意去做关系,应该做好的是自己和知识积累”的见解。

  我想,读到此处,读者也就清楚了“什么才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障碍”的答案了。不是大学生自身,而是社会和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