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列:旁观者清


序二

旁观者清

/陈志列 

创业难,把企业长久的做大做好更是如履薄冰。起初以为经商仅仅是销售产品,赚取价值;后来慢慢发现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抵御风险、创立品牌、维护用户……当企业做大了之后才发现,企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单元,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细胞,是与整个社会同呼吸共患难,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民族肝胆相连。而此时的企业家,就不再仅仅只为了个人的理想而奋斗了。因此,公司是社会公器。

做企业难,最难的是在于决策者对市场的判断。人员管理和企业经营可以依靠职业经理人和优秀人才来执行,但是对于市场的决策和嗅觉,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成败和企业家的能力。无数企业的成败,都在于战略选择的决断,作为企业的当家人,除了要有冷静的头脑之外,还需要有人在身边,尤其是在自己头脑发热的时候泼泼冷水,提个醒。读罢于清教的文章,心里释然,因为在这些看似免费咨询的背后,却流淌着作者智慧的汗水。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接触的企业家朋友很多,但是大家聚在一起很少会说一些自己的管理心得,一来可能是互不干涉内政,二来也可能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没有必要显摆,这样反而更会觉得你好我好大家好了,如同照镜子,看到的总是自己的正面形象,不足和缺点很难发现。这个时候,媒体的朋友们帮了我们很大的忙。经常会有很多熟悉研祥的媒体朋友为我们的管理者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在我们获得荣誉的时候支持我们,在我们经历低谷时帮助我们,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并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仅是对于一个企业的信任,而发自内心的帮助。

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要永远感谢那些批评你的人。旁观者清,能够指出你缺点与不足的人,一定是帮助你成长的,无论他说的是否正确,都会让你在情绪高涨时冷静片刻,看清脚下的路,更坚定的走好每一步。举个例子,我们公司里每周都会有个高层之间的讨论会,把公司近期的一些工作困难梳理一下,也叫“拍板会”,但是这个“拍板”不是我来“拍板”,而是大家相互“拍板砖”,把问题拿到桌面上,群策群力一起协商解决。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因为都是各个部门的高管,也都是对事不对人,把该解决的问题拿出来讨论,该制定的计划落实到人。谁也不用藏着掖着,会后发会议记录,该是谁的工作各自去做。会上不说出来的就当没发生,出了事部门主管承担责任。

因此,正是在这种氛围和机制下,部门之间才能更加相互监督,互相配合,研祥才能够一步步的成长壮大。对外也是一样,我们也经常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媒体朋友来公司参观,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大家坐在一起出主意,既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帮助公司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自我完善。

作为公众公司,也偶尔会有些负面的甚至是失察的报道,重视这方面的信息收集,时常检视自己的不足,也是全社会在监督我们的成长。来自客户的意见我们重视,来自舆论的监督我们更加谨慎,客户的需求可以通过服务和产品品质来一个个弥补,但是对于企业公众形象的舆情,就只能是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形成习惯。

企业若想成为优秀,就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允许员工犯错,允许别人挑错我们才会不断地避免更大的错误,积累经验。清教在书里写了很多企业的不足,但是这些也都并没有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其实也正是这些“不足”帮助企业弥补了发展中忽视的一些细节,经常看看别人的“失误”,也就能够时常的给自己提醒,这样的总结,要比1000本教导人如何取得成功的教材更加难能可贵。

非常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旁观者为企业家们指点迷津,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和我们“唱反调”,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成长,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个人、每个企业健康的发展。

(作者系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