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合理演变路径


    所谓的利率市场化就是指资金的利息率随着市场的供求而更富有弹性的调整,那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呢?无疑现有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较为僵硬,特别是在当下低利率下,更使金融资源配置低效,而通过利率的市场化可以调动储户的积极性,可以更好的保证贷户使用资金使用效率,以前利率市场化话题已经在学界得到深入的讨论,但一直没有推行,我想在于利益没有平衡,市场化后争夺资金更加激烈,这样就影响了业内既存商业银行的利益,而近一段时间利率市场化话题又重新被学界所提起,理由是各方的利益诉求有迫使利率走向市场化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以缓解一些问题,比如长期的低利率,储户利益受损,又比如资金的流向不均,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张曙光老师指出当前的负利率现状及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

   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的可行演变路径不在于存款的种类,期限上,也确实笔者曾经在大学时期(8年前)产生过这样的疑惑?---既然存款期限的不同可以有不同档次的利率,比如说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利率,为何存款额度的不同而不采取分层次的利率呢?金融机构除了想多留住储蓄外,难道不想留住更多的储蓄吗?我认为期限和额度的不同是影响存款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因素,两个措施都要实行才能激励更多的人把更多的财富存放在金融机构以更多的时间,当然这仅是从激励居民储蓄角度而思考的,而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路径上说,我认为仅仅允许虽期限,额度有更大的浮动尚不足,更可行的演变的路径在于金融的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市场各主体的使用资金成本的差距由目前的大变为小,届时正规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中资金使用成本降低的过程中,被迫改善服务,通过更为弹性的浮动来吸引存款,发放贷款,另外在当下负利率下的确更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但过剩的流动性又使利率的市场化推进失去了基础,也就是宽松下货币的存贷都将更为简单,我认为较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更能体现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可想而知在既存的商业机构的自身利益下,任何改革只能在内部做些调整,不会大步向外开放,也就是不会想我说的那样通过民间的资金利率来迫使国有,股份制银行做出更大的利润让步,这样不管怎样改革后的结果依然握有大量资金的人具有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