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但在过去,“上房揭瓦”,并非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在我的老家威海,过去的民居大多不是瓦顶,而是草顶的。青堂瓦舍,只有有钱的地主老财才住得起,而大多数穷苦人只能在几间茅草屋里遮风避雨。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杜甫草堂不同的是,威海的草房不是茅草覆顶,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海草——俗称海苔(读作“岱”)做成的。海苔是一种生长在海中的海草,宽约0.5~1cm,长短不一,呈褐色,打捞上来后,晒干,表面会形成一层盐渍,呈灰褐色。干燥的海苔,抗潮耐腐,冬保暖,夏隔热,这些优点,使之成了做屋顶的绝好材料。
在威海的不同地区,草房略有不同。环翠区的草房,屋顶一般有两种材料构成,上半部分用海苔,下半部分则是用麦秆。而纯粹的海草房,主要分布在荣成沿海一带的渔村。
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随意把海苔放到屋顶就了事的,这可是个技术活,需要有专门技艺的工匠来完成,有这种手艺的人被成为“苫匠”,而覆屋顶的活儿就叫“苫房”。小时候,曾见过一次苫房,苫匠先沿房檐铺一层麦秆,麦秆必须选健壮挺直的,粗头冲下,一直铺到屋顶半腰。靠房檐处,要厚一些,渐次内收,形成锐角状的屋檐。而上层续铺的麦秆,似乎要粗头冲里,层层插入,与下层紧密结合成一体。屋顶的上半部分要用海草了,要先把零散的海草煞成紧密的片状方块,一层一层铺上去,直到屋脊,至于要铺几层,我就不知道了,反正要达到一定厚度,然后整体做一下加固修饰,就大功告成了。而荣成沿海一带的草房才称得上真正的海草房,不用麦秆,纯用海苔,密密实实,浑然一体。与环翠区的相比,还有一个不同是,环翠区的屋脊是平直的,而荣成的海草房坡面更陡,房脊两头高耸。
我至今也没有弄明白,苫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海苔固定在房顶上的,因为整个房顶上看不到任何压缀物。然而在多风的胶东沿海,却很少见到被大风掀翻屋顶的情景。苫匠们的高超手艺,确实令人称奇!
传统的海草房虽然曾被作为山东民居的样板,上了普27邮票,但仍摆脱不了逐年衰败,甚至毁弃的命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们的住房大多换成了砖瓦房,有的还住进了别墅小楼。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年来,海草房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偏僻的渔村,学者,摄影师,画家纷至沓来,研究,拍照,绘画,好像被重新认识了一样。绿色环保,冬暖夏凉,历史积淀,人文特色,文人画士,推波助澜,一时间威海海草房声名远扬。但凭心而论,以我小时候居住的经验看,草房(海草房)入镜入画,可以成为艺术品,但居住在里面,并不像渲染的那样舒适。由于沿海风大,房屋大多低矮,窗户极小,且只有前窗,空气不对流,夏天闷热,冬季采光不足。因此,农民们渴望住上新瓦房,是很容易理解的。
让我这么一说,可能会扫专家和游人的兴。但我并非故意对着干,对我来说,海草房是一种乡情的眷恋,我对它是有感情的。尤其是想到小时候,冬天的晚上,紧闭门窗,外面朔风怒号,屋内热气氤氲,昏暗的灯光下,一家人拥坐在小炕桌周围,手捧一碗地瓜丝米汤,缩脖吮之,整个身心慢慢温暖起来。这样温馨的情景,恍如昨日。
前一阵返乡,很想去荣成看看真正的海草房,但时间紧迫,不能如愿。同学说,我带你去看看现代的海草房吧。就把我带到了悦海公园。蓝天白云之下,我见到了这些新建的海草房,真的有些惊艳之感。严格说来,这些景观海草房,屋顶是荣成的,建筑风格整体上看却是西式的。但我喜欢这里,为家乡有这样好的公园感到高兴,而访问真正的海草房就有待下次了。
还有普27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