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画出新能源路线图


    11月7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第二十五届世界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和燃料电池车大会暨展览会(EVS25)上发表讲话,描绘出了我国新能源车发展的路线图,这在我国是第一次。
    就国际电动汽车发展的形态时,万钢强调指出:“以混合动力、纯动力汽车,燃料电池为代表的电动汽车,被普遍认为是未来汽车动力、能源系统的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升级的主要途径,纯电动包括插电式深层次的电动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战略的主流,而燃料电池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我们另一个共识是电动汽车发展关键的零部件系统,动力蓄电池,电机,电子控制,相关辅助系统,是实现转型的基础和关键。”万钢所阐述的路线图,正是我国主要汽车企业在新能源车领域发展的路径。
    关于电能的来源,万钢指出:“各国均认为在所有的驱动技术的创新过程中,电力驱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未来的驱动方式必然是少耗能,更环保,零排放,低噪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同时电动汽车的普及,也对未来新能源的应用,以及我们社会的交通系统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比如,可以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发展,可以带来城市规划与道路建设的重大变革。正是由于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的问题的出现,以及电动汽车在未来巨大的潜在的效应,才能使电动汽车脱颖而出,成为各国政府和主要汽车制造商的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
    万钢认为,全球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他指出:“尽管电动汽车的发展,由于技术的原因,曾经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但可喜的是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里,新的电池技术不断的涌现,性能更加先进,质量更加可靠,寿命更加长远,新型动力电池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一批制造水平先进的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已经陆续的进入了生产,为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驱动电机,电池控制等关键技术也得到不断新的突破,汽车轻量化、辅助系统的电动化,整车设计与优化等共性技术已经得到全面提升。美国、日本和欧洲,近期在国家层面已经部署了电动汽车的研发计划,它不仅对当前的产业化技术进行了重点的公关。更重要的,还启动了面向未来的下一代的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在电动车产业化、市场化方面,万钢认为:“全球电动汽车的快速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得到了世界各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大量开展的示范运行得到了快速推广。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又纷纷地将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示范推广的重点。在美国联邦政府,出资25亿元用于私人购车的减税,在日本政府为购买者提供了补贴和税收的优惠,同时又为充电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德国,政府安排了1.7亿欧元支持了17个区域的示范运行,同时还免除电动汽车五年的税费。在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的引领下,全球的电动汽车示范推广项目,蓬勃开展,私人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各方面对电动汽车的市场预期大大加强。根据国际能源属的预测,到2021年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将达到两千万辆,世界电动汽车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对于过去10年中国电动车的发展,万钢总结指出:“第一,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商品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整车技术方面,我们已经建立了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适用于中国公共交通运行模式,和私人用车市场的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平台,掌握了整车的集成技术,骨干企业已经开发出系列化的产品。在关键零部件的领域,有镍氢锂电池,燃料电池,驱动电机都得到了突破的进展,技术经济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已经形成了国际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规模。在技术标准和检测能力方面,我们已经出台了35个技术标准,并且建立了车用电池、电机、整车和基础设施的检测能力。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关锰酸锂,铁锂酸锂,电池隔膜,燃料电池交换,轻量化制造等基础技术研究,正在持续稳定的开展。第二,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我们开始了电动汽车规模化的示范应用。2009年中国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共同推动了公共交通领域的试乘千辆行动,仅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对于公共交通系统的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但由此带来的产业效应更加明显,这个期间中国民间资本,在电机,电池规模化生产的投资达到了85亿元,有望在明年就形成了对15万套电动汽车的配套能力。我们的政策,将顺应着产业的发展再继续的推进,我们的应用面也会由于产业的发展而更大的扩大,到今年,试乘千辆已经扩大到了25个城市。同时有六个城市率先开展了私人购买电动汽车的补贴试点。第三,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中国在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同时,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已经与十几个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或者合作意向。去年签署的中美清洁能源中心,第一批项目,正在落实即将启动,研发的网络正在构建之中。今年6月到8月科技部与德国教研、交通、环保部签署了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研究和示范运行的协议,得到了中德产学研各界响应,也进入了实施的阶段。在今年7月,在美国G20清洁能源部长会议上,我和朱隶文部长共同提出了关于电动汽车示范城市的倡议,得到了德国、日本、法国、英国、西班牙、南非和瑞典等国家以及国际能源属积极响应。10月份中美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就进一步落实这个倡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EVS25期间各国代表还将进一步细化并确定倡议行动的具体行动方案。”
    万钢指出在发展新能源车方面未来要做的三方面工作:“第一,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电动汽车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环境,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高科技计划,和科技支撑发展的计划为引领,我们将有效的整合领域、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技创新的资源。完善电动汽车检测平台等公共创新服务的平台,提高研发投入的效应和技术创新的效率,大力增强原始创新的能力,在开展产业化技术研发,为电动汽车大规模示范提供产品技术支撑的同时,还要加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的部署,积极的部署好下一代产品技术的研发。要注重持续创新能力的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为电动汽车长远发展提供后劲。加快技术标准的研究,完善标准体系。科技部将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建立起一套我国自主研发产品的技术特征,相匹配的电动汽车的标准体系。在标准的建设上,我们强调要和世界各国共同的研究,共同提高标准的科学性,标准的朴素性,标准的适用性。要积极探索新型的、高效的创新模式,来支持产业技术的联盟,承担科技任务。第二,我们要积极的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加快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示范推广应用对培育和发展电动汽车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部将与有关部门一道积极的推动电动汽车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在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严格管理,和加强示范运行效果的监督评价,切实保障示范取得实效。同时,在示范推广应用过程中,我们将更加突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将围绕着电池租赁,充电庄的布局与维护等方面开展创新的商业模式。在物流供应和汽车租赁方面,配合着电子商务和中国高速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我们将在这两个领域当中,逐步的开展电动汽车的应用和示范。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电动汽车给他们带来的舒适、喜悦、和零排放,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科技创新的成果。第三,要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电动汽车的国际化发展。在中美、中德、中欧,以及许多国际合作的框架的基础上,我们积极的开展与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在电动汽车技术、标准,以及探索客户运行的经验,以及商业创新模式方面,来进行合作和交流。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合作倡议的落实,由于自身独特的优势。我们的许多城市都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国际示范区,为EVS参与国和全球汽车企业提供条件,开展电动汽车的示范活动。特别对于那些具有示范意义,推广意义和大规模推广经验的城市,我们要着重的考虑,来使它尽早的成为中国提供给世界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的平台。”
    万钢最后指出:“未来的五年,将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也是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的关键五年。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创新驱动,与开放合作的强大的推动下,电动汽车的产业一定会得到快速的成长,让我们共同的携手为开创电动汽车的新纪元,为人类共同应对未来的挑战而努力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