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诸子:经学二


二、儒家经典的确立

 

(一)先秦:六经

《管子·戒》:“泽其四经。”诗书礼乐

《荀子·劝学》:“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从先秦旧典到儒家的学术标志。《庄子·天运》: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化生);虫,雄鸣於上风,雌应於下风而化。类(一种《山海经》中虚构的动物)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与造化为友)!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明确指出“六经”为“先王之陈迹”,故六经实即孔子之前中国文明总和的精编本。

(二)汉:五经

从“六艺”到“五经”。

“经学”一词初见于《汉书·邹阳传》:“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吾将历问之。”《兒宽传》:“见上(武帝),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

《汉志·六艺略》:

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苏林曰:“不能见《易》意,则乾坤近于灭息也。”师古曰:“此《上系》之辞也。几,近也,音巨依反。”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师古曰:“更,互也,音工衡反。”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师古曰:“畜,读蓄。蓄,聚也。《易·大畜卦》象辞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师古曰:“《论语》称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言为学之道,务在多闻,疑则阙之,慎于言语,则少过也,故志引之。”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师古曰:“苟为僻碎之义,以避它人之攻难者;故为便辞巧说,以析破文字之形体也。”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师古曰:“言其烦妄也。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能记《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师古曰:“己所常习则保安之,未尝所见者则妄毁诽。”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序六艺为九种。

许慎撰《五经异义》。唐初孔颖达撰《五经正义》。

(三)唐:九经

《旧唐书·经籍志》上:

甲部经录,十二家,五百七十五部,六千二百四十一卷。

  《易》类一

  《书》类二

  《诗》类三

  《礼》类四

  《乐》类五

  《春秋》类六

  《孝经》类七

  《论语》类八

  谶纬类九

  经解类十

  诂训类十一

  小学类十二

《旧唐书·文宗纪》下:开成二年

冬十月辛卯朔,诏改天后所撰《三教珠英》为《海内珠英》。……癸卯,宰臣判国子祭酒郑覃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郑覃以经义启导,稍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后汉蔡伯喈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唐玄度复校字体,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

三礼、三传、易、书、诗共为九经,刻石的还有论语、孝经、尔雅。

(四)宋:十三经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增加《孟子》入经。

《大学》、《中庸》从《小戴礼记》中独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