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看病难一定是财力的问题吗?


  周日参加《民间拍案》谈到免费医疗,有部分人总认为不可能,总与腐败联系在一起,总与效率联系在一起,总以为财力有限,总以为。。。。。。全民免费医疗不可能论者无非是观念的问题!再不就是利益既得者博弈的问题。

  子长县,位于因陕北,全县人口26万,地方财政收入约7亿元。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4000多一点,居民1万多一点。

  我说过,医改是否成功关键是领导一句话,子长县医改初步成功正是验证此论断。子长县委一致认为,老百姓看病难的实质是看病贵,而看病贵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检查费用高和大处方开出的药价高,这些与医院“以药养医”和政府投入缺位有关。怎么办呢?子长的财政状况在全国应该属于中等水平,就算中上水平吧,他们与很多地方政府一样,有很多理想要实现,但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政府把公立医院改革和治理药价虚高作为医改突破口

  2009年6月起,子长县改变了过去由医疗单位采购药品的做法,实行全县统一招标采购药品。削减了中间环节,减少了流通费用,使药价公开透明。在县人民医院,“药品价格公示牌”格外醒目,上面公布了上千种药品的市场价格、集中采购价格,以及价格降低的幅度。 这一点,我想广东目前是不能做到。全县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集中采购药品,统一配送,减少了流通环节,切断了医药厂家、医药代表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利益链”,全县城乡所有药品实现了同质同价。

  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实行药品县级统一采购后,1044种常用药品较市场价格下降40.39%,116种重点议价药品较市场价格下降48%。同时,与医改之前相比,子长县医院药品价格总体下降40%左右。子长县政府还取消了原本政策允许医疗机构15%的药品加价,医院减收部分由县财政集中补贴

  据介绍,与医改前比,子长县住院病人月平均费用下降44.8%;门诊患者月平均费用下降45%。

  众所周知,“以药养医”是医院生存与发展和医生培养与收入的基础,是政府不投入的一个理由,是医院药费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来公立医院是政府为实现公平举办的为非营利性医院,但是,政府有意无意将自己办的医院推向了市场,而又没有脱掉“公字”帽,在市场的驱动下,医院与医生的收入与检查费用及开药多少有直接关系,过度医疗检查和开大处方自然成为医生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

 

  为了扭转这一逐利倾向,子长县决定改变本地公立医院的财政供养方式,由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医务人员津贴补助和人才培养费用全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医院不再面临经营压力。

  为了让公立医院“轻装上阵”,子长县将公立医院1900多万元的债务统一打包,由政府财政偿还。为了帮助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子长县财政每年投入130万元,为医院引进优秀医务人才。

  子长县还为医院增加医疗设备投入,要求只按成本价格核收检查费用,例如,CT检查费用下调三分之一;彩超检查费用下调15%。

  对医生的考核,将过去的处方金额提成改为处方数量提成。这样,“大处方”失去了市场。

  增加了手术等技术含量高的工种收入,医生效益工资取决于手术的技术难度和总体数量,与药费没有关系。

  与改革前相比,患者医药费用总额和次均费用均明显下降,每位出院者平均费用下降31.8%;门诊次均费用下降37.5%。

  医疗费用降下来了,医务人员收入并没有下降,比较改革前,绩效工资反而增加了48%。

  神木,大家说财力十足,其实神木也没有花多少地方财政。相比之下,子长有什么话说呢?“子长医改”经过两年实践,所花不多,不仅祛除“以药养医”顽症,稳定了医疗队伍,而且大幅降低了医疗价格,让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实惠。子长县委书记薛海涛说,实行公立医院全额拨款,并不是重新回到“大锅饭”时代。

  医改以后,子长县政府对县医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和会计委派制度,医院的所有经营收入由财政专户监管,医院的利润和县财政的专项补助资金,40%用于医院正常运行,30%用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奖金福利,30%作为医院发展资金。

  县财政投资5700万元建设综合医疗大楼,该楼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为了方便百姓就医,子长县还加大了基层乡镇卫生院的投入。

  子长县把公立医院改革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相衔接,充分发挥医疗保障政策的综合效益。

  我总是说,不论是市场道路还是政府主导,政府总不能离场,采用那一种方式主要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本)。因此,无论是“子长医改”还是“神木免费医疗”,两个财力不同的县给出了同样的答案,就是政府真正下了功夫,明白自己发展经济的目的为了什么,仅对医疗卫生来说,政府解决好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义不容辞和历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