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路 向 北
沈东子
说尼尔·卡萨迪(Neal Cassady,1926 —1968),没几个人知道,但是如果告诉你,他就是《在路上》里那个狄恩的原型,估计知道的人会增加很多,事实就这么残酷,卡萨迪的名气还不如狄恩。书中的狄恩个头颀长,风流倜傥,喜欢《在路上》的读者大概都忘不了,他爬上窗户叫唤萨尔的情节,如沥青般糊在我的记忆中。不过小说归小说,狄恩归狄恩,现实中的卡萨迪是个彻头彻尾的“茶包”(trouble),他生于盐湖城,幼年丧母,父亲是个酒鬼,他从小就不爱念书,不是在大街上晃荡,就是被关进再读学校,屡屡因小偷小摸被抓。他特别喜欢偷车,梦想开着自己的车闯荡天下,看看地有多宽天有多大,14岁被抓,15岁被抓,16岁被抓,都因为偷车,成为当地有名的少年犯。
好在他的运气还不坏,认识了一个叫布赖利的贵人。这个布赖利可不一般,是位知名教育家,特别会看人,短短接触一段时间,就发现小卡悟性极高,于是两人开始通信,探讨哲学与文学。都住在丹佛,为什么要通信呢?原来小卡又被抓了,这次他年满18岁,已到服刑年龄,被判11个月监禁。这些信件被称为狱中通信,后来成为垮掉派文学的一部分。经布赖利推荐,卡萨迪出狱后来到纽约,认识了哥伦比亚大学两学生,金斯堡和凯鲁亚克,这两人抽烟吸毒,名声不太好。卡萨迪虽然不是哥大学生,但与金、凯意气相投,很快成为校外挚友。
40年代末,卡萨迪与凯鲁亚克开始了横穿北美大陆的壮行,他们驾一辆二手破车,由东往西一路狂奔,穿越中西部经丹佛到达旧金山,实现了对新大陆的跨越,同时也获得了灵魂的超越。凯鲁亚克是受卡萨迪的启发写出《在路上》的,书里虽然有卡的影子,但卡并不喜欢,只是碍于情面没说。他不喜欢书中的什么呢?不喜欢凯鲁亚克貌似潇洒的放荡,觉得那种放荡是做给人看的。卡氏少年悲苦,贫困如挥之不去的噩梦始终笼罩着他,他所有的努力与奋斗都是希望赢得财富与尊重,这是他与那些出身富裕的垮掉派作家不同的地方。尽管有分歧,卡萨迪还是与金斯堡、凯鲁亚克、巴勒斯、弗林盖蒂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
60年代中期,卡萨迪携家人在旧金山郊外定居,一次他对一个崇拜他的19岁粉丝说:“二十年东奔西走,一无所有,孩子也不得安宁,别学我。”可是愿望敌不过命运,总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上路,仿佛不行走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灵魂还活着,没过多久他又开始沿加州海岸一路流浪到墨西哥。
1968年2月寒冷的一天,卡萨迪参加一户墨西哥人家的婚宴,席间喝得大醉,出门后顺铁轨往北走,说是要走回美国。那天风雨交加,他只穿了短袖T恤和牛仔裤,次日凌晨被发现倒卧在铁轨旁,送医院无治,年仅42岁。“64928,”据说这是卡萨迪弥留之际说出的数字,是什么意思,无人能解。他的传记作者猜测,这是卡萨迪在念叨,自己总共跨越了多少根枕木。这个结局虽然悲凉,倒也符合那一代垮掉派作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