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何日再现经典


 

小学教材何日再现经典

 

一本已进故纸堆70年的教材书今天热卖,是让人颇感惊诧的事情。据11月30日《京华时报》报道,一本上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广泛关注,因内容紧系儿童生活,材料活泼隽趣,文体兼容博取,图画精彩配合,出版社竟至重印卖断货。

 

人们愿意为一本“出土”的民国时代旧教材掏腰包,显然看重的是叶圣陶、丰子恺这对文画大师折腰为孩子编写的教材,依然能够为今日所用。风尘七十载而依然能够热销,可谓经典。《开明国语课本》被“发现”热卖,映射出小学语文教材无法赶得上当今人们的对语文的认识和期待,为孩子编写出一本体现出当代中国人价值观、世界观水平,并能够经得住几十年历史“考验”的经典教材,不仅仅是那些已转为企业的出版社的责任,也值得今天的文学艺术大师们斟酌。

 

其实,出于对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满而寻找历史经典,已经很有些日子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这些古代启蒙读物,如今已经广为孩子家长们教育孩子所用。不少家长们还将眼睛投向欧美,希望在异域的教材中汲取些灵感和借鉴。这种对现实教材的不满而不得不自助式的突围,不仅仅是对某一本教材的不满,更表明对当前僵化的教材产生方式和修订思维的不信任和排斥。

 

语文启蒙教育需要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以及《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历经几百年“不过时”,成为至今依然可资参考的启蒙经典,不仅仅是科考制度的“指挥棒”作用,更是它们把握了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和语文规律。叶圣陶、丰子恺文画合璧的《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更是体现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认知水平。然而,当代的小学教材却缺乏经典,几十年的屡次修订虽然可谓“与时俱进”,却更体现出对儿童语文教育的不成熟。

 

一个时代对文化和世界的认识成就,最需要及时转化为孩子教材的滋养。今天,故纸堆和洋教材虽然可以为学生们提供课堂外的营养餐,却无法满足当代中国儿童的心灵成长所需要的语文营养。如何创造教材新经典,是当代必须为儿童也是为国家未来必须交上的答卷。无论是古代启蒙教材对经典的融会贯通,叶圣陶、丰子恺对儿童视角和儿童文学的把握,还是国外教材对快乐自我价值的体现,都是当代中国教材新经典需要借鉴的要素。

 

从一个国家小学生的启蒙教材,大概可以看得出这个民族对而儿童甚至是民族未来的设计思路。小学生的教材是关乎民族素质的大事,这显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任务,非有融通现代与传统的大师级顶尖学者参与精心编写,并有广泛公开讨论征求意见的环节,才可经得住转型社会的变化,为下一代立下语文和价值观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