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弟子规与范仲淹的孝悌家风


孝经、弟子规与范仲淹的孝悌家风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讲师谭小芳

 

前言:
孝行生智慧,小孝治家,子孝家兴。
孝道生德行,大孝怡国,民孝国兴。

一个“孝”字,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中国六书里面,这个字是会意,当我们看到这个字能体会这个字的意思。这个字代表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合成一体,这就是孝。如果是中间有代沟,把老一代和子一代分开了,这就不成为孝。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孔老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曾国藩把《孝经》下发到每一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孝经》虽篇幅简短,然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以孝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则宇清、国安、家和、人乐。

《弟子规》也说道,“德有伤,贻亲羞”,这一句话正好说明了。如果我们不能修德,那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孟子曾经讲过,“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是孔子最佩服的圣人,他们的道是什么?孝悌而已矣。所以只要我们把孝悌做到极致也就成圣成贤,刚才讲的十大纲要全部做圆满了。孝是讲我们的心,悌是讲我们的这种行为,有孝心是有一体的心,而悌道是对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长辈的恭敬,进而对老师、对领导、对长辈、对一切的人,都有这种爱敬的存心,这是悌道。

我们回归到传统上来看,宋朝有一位宰相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孝子,他是个大孝子,从小因为父亲去世得早,他跟母亲改嫁到了朱家。长大以后知道自己原来是姓范,而不是姓朱。结果朱家排挤他,他不得不拜别母亲,他立志考取功名,将来衣锦还乡接母亲奉养。当他离开母亲的时候,含泪拜别母亲说,妈妈请你等我十年。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结果他就带着自己的几本书、一些衣物、一把古琴、一把佩剑离开了朱家,到了破旧的书院去苦读。“断齑画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那个时候。他生活极其简单,每天煮一锅粥,把它冻成块,一餐切开一块来吃,用野菜用盐腌成咸菜,每天切一些咸菜就稀粥,这叫断齑画粥,齑是咸菜。有一天有人来看望他,这是他的朋友,发现范先生竟然吃得这么简单,生活这么清苦,很不忍心,给他送来一桌酒席,希望给他改善改善营养。结果过了好长日子之后又去看望他,发现这桌酒席竟然原封未动。他就问范公,为什么你不吃我给你的东西?范先生很诚恳的告诉他,不是我不喜欢吃你的,是因为今日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范公就是这样以苦为师,苦学不辍,他是五年衣不解带、闻鸡起舞这样去读书。结果八年之后果然考上进士,做了官,回来接母亲去奉养。他跟母亲讲我提早了,本来预约是十年,现在是八年就回来了。

范公做了官之后依然保持他那个勤俭廉洁的操守,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禄尽量拿来去帮助贫苦的人。到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家人希望给他买一块地给他做为养老,就看中了苏州南园这个地方一个住宅,就把它买下来。后来遇到了风水先生来看这个住宅,这个风水先生讲,你这块地方是风水宝地,将来能够出很多人才。结果范公听到这个话,立刻就决定把这个住宅捐出来给国家,替国家培养人才,做了一个学校。你看范公这分存心,毫不利己,一心为公。我们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捐出来了这个风水宝地,结果更使到他家族后福无穷,所以他四个儿子都做到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范家八百年不衰。

他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禄全都用于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到他临去世那一天,家里连丧葬费都没有。他的儿子范纯仁也是一个非常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继承了孝悌的家风。当范公年老的时候,在家里养病,范纯仁照顾老父亲,朝廷因为久闻范纯仁的学问、才华,所以聘请他出来为国服务。一般人看到皇上请我出来做官,这多好,不请都想着巴着去,现在请我做官,那恨不得了。但是我们看看范纯仁怎么说?他讲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这个话就是说,我们怎么能把我们自身的名利放在孝养父母之上?说得好听一点,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当我们的事业跟孝养父母有所抵触的时候,我们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还是为了父母?范纯仁把父母放在第一位,把他的事业放在第二位。但是命里有时终须有,结果后来他还是受朝廷的聘用,老父走了以后他还是为朝廷做官,还做到了宰相,有宰相的命。你有这个命,你等一等也不妨;没有这个命,求也求不来。所以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也有的学员说,《孝经》早与现代人久违了,现代人哪有这闲工夫、闲心思去读这本“闲经”?我们确实太多地忘记了“孝”在历史、在当下的份量与尊严。现代人若要守望自己的灵魂,守护人性的本分,守持做人的道德底线,能够淡忘“孝”的教化吗?《孝经》的智慧深层地典藏在历史中,具有现代思维的人们可以从中生长出、碰撞出、演绎出、评判出新的智慧来,滋养现代人的血脉,超拔现代人的灵魂。《孝经》今本仅有1799字,然而这两千字还不到的经典,居然流传了两千多年,且至21世纪依然不衰不朽。如老子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此真乃不朽名言。《孝经》如此,《孝经》的历史智慧亦然如此!

孝是亲父母。是某个清晨,你轻轻地为妈妈梳理满头的银发,妈妈惬意的神情;是某个黄昏,你静静地陪爸爸下完一盘棋,爸爸满足的微笑。孝是友兄弟。是用心呵护那个和你先后孕育在同一个温室中的生命,是寻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爱,是大难来临时不遗余力的扶持。孝是敬尊长。是擦肩而过时,弯腰微笑并携带着的一声问候,是每一日的共事中和谐的相处,是每一个节日里遥寄的飞鸿。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经不起等待的感恩。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表示,时间一直在走,谁都不会在原地等待我们去行孝。行孝怕迟,趁他们都还在,停下匆忙的脚步,去亲父母、友兄弟、敬尊长吧!

“孝,德之本也”,几乎每个朝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不论是企业高级管理者,还是对国学智慧感兴趣的普通人,皆应先“修身”而后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谭小芳老师(预定孝经管理培训,请联系13733187876)的培训课程深入讲述以“孝”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下,将“孝”细化为亲切可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皈依;向上,展现大孝大爱的广博与深沉,诠释大孝人生的充实与幸福。进入谭老师的课程,谭小芳老师带您从行孝道开始“修身”,而后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具体来说,孝经对于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尊敬上司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在鲁国任高官,是“高级职业经理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不得志。于是孔子周游列国家,培养弟子,做起了“咨询顾问”,也寻找受“重用”的机会,毕竟有太多的“想法”要施展。但在周游过程中,很多弟子成了诸侯的栋梁,而孔子却一直不受重视,也难怪,谁让他有三千弟子呢?对于诸侯来说这很危险,万一委以重任,怎么能控制住?于是孔子基本上没有得到“重用”,却成了当时最著名的咨询顾问,和最大的“顾问公司”,打出了“孔氏咨询”的招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给诸侯提供全程咨询服务的同时,甚至输出管理人才,直接操盘。做咨询的时间长了,处理的问题多了,结合自己的思考,孔子总结出了管理的基本原则:孝的原则。本文就是孔子借和曾子的对话,深刻地阐述了孝的管理思想。

谭小芳老师表示,孝其实是专指子女对双亲的态度,这里孔子把孝的思想延伸到社会管理中。其实在现代的企业中,孝的思想同样适用。简单来说,企业中的孝,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在做事层面有没有尽到职责,在做人层面有没有对上司尊敬,对下属爱护,对同事发挥团队精神。

在社会上,孝无论是对家人,对君主,还是对自己都有很高的意义,它是自我修炼的基础,也就是用来“立身”。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孝无论对上司,对公司,还是对自己,都有其现实意义。它是员工在企业中,生存并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用一个不尽职,不尊敬上司的人,更不用说提拔了。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管理释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一旁。孔子说:“卓越的管理者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用它来管理企业,可以让员工团结和睦,上司和下属之间没有怨恨,这个至德要道的奥妙,你知道吗?”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管理释义:曾子听了孔子的话,觉得很奥妙,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说:‘我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曾子的这个态度是对的,明知道“老板”要说话了,怎么能知道呢?一定要给老板教育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人才贴心呀。)

2、服从精神

孔子把孝的理解,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出现了后来的“以孝治天下”。孝从侍奉双亲开始,以扬名立身终了,中间的过程,古代和现代有不同。以前的社会没有企业,有君王,所以强调用孝辅佐君王;现代的社会有企业,没有君王,现代人大多在企业中工作,什么是企业中的孝呢?

企业中的孝是你所在岗位对你的要求,企业中的孝,就是企业中的每个人,在做事层面有没有尽到职责,在做人层面有没有对上司尊敬,对下属爱护,对同事发挥团队精神。谭小芳老师认为,尽到自己岗位的职责是每个员工的本分,也是公司为什么要用你的根本原因。一个连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在任何企业都没有发展前途。

对上司的来说,员工最重要的是服从精神。你有没有把你的上司看得很重要,对他的指令服从,这是管理的根本,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上司和下属关系的最基本原则,也就是孔子说的“至德要道”的一部分。和服从相对应的概念是盲从、顺而不从。盲从是领导说了,你也不说自己的观点,等出了问题,就推卸责任说“那是某某领导说的,不关我的事。”服从是领导下指令了,你提出你的观点,“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好一点,您认为呢?”领导采纳或者没有采纳你的观点,他新下了一个指令,你按照新指令做事情了,这就叫做服从。顺而不从是指表面上你听从领导的安排,但私下里面说“领导懂个屁呀,还不是我最厉害。”这个三种做法,盲从会失去下属存在的价值,也会让上司的决策出现偏差。顺而不从会严重降低企业的执行力,败坏企业风气,让企业产生“内伤”。只有服从是管理的原则,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所以孔子把它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了“至德要道”的一部分。

3、德才兼备

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在其《春风送暖入屠苏——2010年新年献词》一文中,曾号召华为人:“记住:不要忘了给爸爸、妈妈洗次脚。“不要忘了给爸爸、妈妈洗次脚”源自2006年的任总的《新春献词》。该文是对《南方周末》上的文章《给父母洗脚》,所作的批示。笔者摘录其原文如下:这篇文章十分感人。这篇文章使我们懂得爱的真正含义。

春节期间我们全体员工能否给自己的父母洗次脚,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很难爱亲人,一个不爱亲人的人,很难爱别人。我太太经常打盆温水给我泡脚,然后用磨砂一样的刷子,将我脚上的厚皮挫去,以防脚开裂,而我还一边看电视,一边让她服务,从未想过应该感谢她,为她洗一次脚。这篇文章,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已经不能给自己的父母洗脚了,只有等将来了。但我可以回敬我的太太,想想一个家庭妇女,将一生献给了相夫教子,是多么的难得,是多么的伟大。华为的员工,也要有自我牺牲精神,事事斤斤计较,很难想象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会像金融危机中韩国人民去倾家荡产救国家一样地救公司。爱自己,爱别人,爱公司,从小事做起。一个人要先爱别人,别人也会爱您的。(当年春节,华为很多员工相应任总的号召,回家给自己的父母洗了一次脚,其中包括任总的秘书。)

孝应从何做起?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孝慈,则忠。”大意是提倡用道德执政,人民才会信服你;如果你孝敬父母,爱抚幼小,百姓就会忠诚于你。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在2008年月4月9日《广州日报》A30版这样报道,标题为《陕西富平出台新规,不得提拔不孝干部》,日前,陕西省富平县专门出台文件规定,凡拟提拔或重用的干部,不仅要考察其政治品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廉洁自律等情况,还要考察其是否孝敬父母、善待配偶、和睦邻里等情况。

我为此举拍案叫好,因为孝是人生存之根本,如果无德无孝之人,在干部任职初期考察时就应力拒之门外。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官员的任用上特别注重德才兼备,曾有过论述,他解释道:“德是水之源,才为水之波;德是木之根,才为木之枝。”如果德才不可兼得时,比较偏重于德。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从政之人必须要正,只有自己用正带领大家,谁敢不正呢。

现任云南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是个备受争议的官员,他说:“改革是为公,为私谁改革?”他是如是说,也是如此做,凡是走在前面,先用“正”之鞋踏出“印”,让人跟上,这不是孝吗,这不是忠吗?孝忠国家,国家是什么?是伟大的母亲。可见,官员本身任职就要忠,不孝哪来忠?哪来爱?无孝无忠无爱之官员何能服众,因此,政府从基本政策入手任用和选用官员做好基础工作,不求人民回报的工作确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企业也是这样,不孝不忠之人不会长期做好工作的,即时做好也是昙花一现,在宽阔的大海中打一个漩涡而已。

总之,谭小芳老师认为,作为一名职场人士,你如果能做到以上的尽职、服从上司、爱护下属、团结同僚,还不是个优秀的企业人吗?我想,你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