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刘媛同学同意,将其影评全文发表于此。该影评视野开阔,联想丰富,而又能汇聚于一点展开探讨,难能可贵。
漫谈科幻电影时空观及其社会隐喻
——简评罗拉快跑兼论其他相关影片
文 / 刘媛
半学期课程结束,几部片子看下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最开始的Lola rennt,在那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了主角Lola生活中的一个突发事件:她的男友Manni在弄丢了老大钻石交易的10万马克。整部影片只描述了20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影片将整个奔跑的过程重复了三遍,用三个平行的时间轴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细节的变化导致的截然不同的结果——无论是主角命运或者偶然交错的NPC。
严格来讲Lola rennt并非科幻电影,三段时间的叙述各自独立,它采用了一种平行的时间结构,并没有按照一般科幻的路数去试图通过设定超自然手段来打破时间的连绵性或空间的延展性,或者说没有通过使用“穿越”或“瞬移”等手段设定来达成时空扭曲的目的,以便构建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时空扭曲带来逻辑上的困难,比如过去与未来是否可更改的立场,是否存在一个确定的“现在”等。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试图描述穿越等在理论基础上的缺陷经常导致整个作品的时空观混乱,笔者在此最先想到的一个例子是美国电视剧《heros》以及魔幻巨作《Harry Potter》,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时空穿越的方式,导致了主角与过去或未来的自己相遇等问题,对于更改过去会对未来造成的影响的表述相对混乱,尤其在《heros》中,剧情发生的时间一再变化,甚至出现了在过去被杀死这样的事件,在剧情逻辑上出现了比较大的漏洞。而Lola rennt则直接利用了同一起点的三个时间轴,并没有试图给他们的存在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这样反而避免了逻辑上的矛盾和混乱。
在三个不同的时间轴里各自有一些细节变得不同,影片用了大量蒙太奇的画面,快节奏推进,借用了很多游戏的设定,将NPC因为与主角交错时发生的改变对人生产生的巨大影响,引人深思。同样,主角因为在一些时间点上做出的不同的选择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第一次Lola去找了父亲,借钱失败,Manni绝望地想去抢劫超市,Lola赶到被视为帮凶,遭到警察击毙;第二次,Lola目睹了父亲出轨,被羞辱之后直接劫持了父亲,虽然逃过了警方的包围,却要面对Manni车祸而死的结局;第三次Lola由于时间上的偏差没有见到父亲,转而前往赌场,奇迹般的赢了足够的钱,而Manni则成功地找回了丢失的那10万马克,解决了面临的问题,而与Lola一起,获得了更好的生活。
在同样起点、情形类似的平行时空是一种非常迷人的时空结构,博尔赫斯的很多小说中采用了类似的时空观。而笔者最近看到的Kelie Minogue的一支MV,“come into my world”中更加大胆地采用循环时空的结构,让每一次路过起点都遇到一个新的自己,这样的结构要构造合理的逻辑无疑困难得多,在整个MV中叶【也】没有试图进行仍和【任何】故事的描述,而我十分期待某天真的能出现这样循环结构的叙事的电影。
(附MV连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0NzQ3NDA0.html)
Lola renntde 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任何一点微小的改变对整个结局都可能造成很大的不同,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最近最热门的电影Inception。Inception全篇讲述的是如何通过多重梦境植入一个意念,从而影响被植入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甚至整个人生。主角Cobb叶【也】多次强调了任何一个想法都有其来源,哪怕植入一个最微小的种子也会导致一个人的人生完全改变。它的整个设定显然也是要在时空观上做文章的。他同样没有试图去通过“穿越”等手段进行时空扭曲,而是采用了多重梦境的构思,异常精巧。Inception的时空观中最大的突破在于设置多重时空,在梦境中把三维空间变成了可更改可重塑也可不符合自然逻辑的。例如Ariadne第一次筑梦时就将所有建筑物翻转,之后的行动中叶多次利用了不可能发生的建筑楼梯等。在筑梦学习的过程中Ariadne领悟了两面镜子创造无穷空间的做法,与通过层层深入的梦境而获得无穷的时间事实上是采用了同样的逻辑。
以笔者浅薄的数理知识看,Inception全片似乎通过了筑梦这一手段实现了降维,在梦境里的时间与现实中的空间一样可延展,时间的流动不再是完全的刚性,而在第二层梦境中的无重力空间似乎同样采用了这个逻辑,第二层梦境中的空间就像三维空间中的平面会随着上一层梦境的情况而改变。
(此段乱入:Inception应该说是最近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影片,除了它一片包含了3个甚至4个故事的精彩和时空观上的严密和精巧,还因为它特有的幽默感,主演Leonardo无疑是个传奇演员,演过无数经典电影,本片中Mal问Cobb:“Will you jump with me.”直接构成了与Titanic的互文,让人眼前一亮,在多年之后看来别有一番风味,而Cobb回到法国找他岳父的时候更是用“Extraditions betwee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吐槽了当年Leo和Tom Hanks一起拍摄的Catch me if you can,观者捧腹。)
关于Lola rennt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它的三个不同的时间在叙事安排存在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隐喻。在第一次奔跑中,Lola得知消息之后非常震惊,在随机选择中存在不自主的迟疑和退缩,在遭到父亲拒绝之后也只有绝望无助以及茫然,空手跑到约定的地点见Manni凭借的只是爱情的盲目和勇气;在第二次奔跑中Lola开始变得暴躁,有一种孤注一掷甚至鱼死网破的自觉,劫持自己的父亲,持枪抢劫,背离所有的法律与道德,最终导致了毁灭和悲剧;而在第三次奔跑中由于错过时间转而去了赌场,在法律与道德的社会框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上帝(或者命运?)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
纵观整个过程,似乎直接解读成互不相关的3个平行时间轴并不完全准确,至少主角在面临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有成长这一因素在的。小到个人大到整个社会,几乎都是遵循着这个轨道,从茫然无措,到激进行动,再逐渐回归框架而取得和解。在这个层面上我相信拍摄过程中导演是有隐喻社会的意图在的,这也使得这部片子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Lola rennt拍摄于1998年,笔者惊讶的发现在那一时期拍摄的电影中似乎普遍存在着对社会发展的投射和隐喻。最明显的例子来自cube。这部1997年的经典电影利用把六个禀赋不同的人关在一个机关重重的立方体中,挣扎求存的故事来影射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故事的一开始,他们会本能地聚集到一起寻求安全;之后逃脱专家试图依靠自己的经验闯出去路,很快被他没留意的机关所杀,之后由于数学系女生发现了一定的规律,他们开始较为有秩序的前进,科学领导者人类社会走向发展,而同时警察自动自发地把自己放到了领导的位置上,隐喻着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到优胜劣汰的规律,自私的人类变得脆弱和犹豫不决,政治体制和人性(由善良的医生代表)产生矛盾,前者尽一切努力想要扼杀后者并最终成功;但随即数学系学生和工程师发现了警察的野蛮和丑恶,准备将其唾弃;这好比人类放弃对社会学的期待转投理性主义;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竟然是一直被认为毫无帮助的弱智者解决了难题,令人咋舌,也向观众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人类自身的本能和潜意识最终会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一点上Lola rennt将其解读成了冥冥之中的运气或干脆上帝的意志。在那之后人类对前途产生了迷茫,而政治乘机死灰复燃,但技术发挥了最后的力量与丑陋的政治同归于尽――最终人类文明的出路是回归初生婴儿一般的简单,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结构又似乎与inception中的梦境不谋而合,而笔者相信这也是cube被放在inception的同类电影推荐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13年前拍摄电影的时代背景与现今已有巨大的不同,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正处在我们无法预知的高速路上。然而在13年前做出的关于科学发展给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迷茫以及政治将被唾弃的预测,应该说还是符合当前情况的,这也使我开始去思考想象,人来社会的最终结局或许真的可能是电影中语言的那样走向最初的纯真?
综上所述,Lola rennt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迷人的时空观念,将“如果当初如何,那么现在怎样”这一经常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因果逻辑通过电影的手法表现了出来,并传达了一些微小的改变能使整个结局天翻地覆这一观点。同时完成了对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隐喻与影射,不失为一部内涵丰富而引人入胜的优秀影片。
而在本文讨论主要涉及的三部电影中,拍摄地点从德国,加拿大,到美国不同,拍摄时间相距也有12年之久,然而仍能看到这些优秀的影片中很多共同的元素:对社会与人的深入思考、精巧的隐喻以及严格的数理逻辑。反观我们的国产影片,我们看到的是创造力的匮乏,导演编剧热衷于从故纸堆里寻找故事,然后用自己的手法和思想去演绎去讲述,我国电影人津津乐道的总是故事的手法,热衷于叙事技巧、戏剧冲突的设计,认为讲故事才是电影的王道——但我们不难看到,真正伟大的影片重要的甚至不是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那些微妙的,能让你会心一笑的内容。我们缺失的或许不是先进的摄影技术宏大的场面设计,而是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与素养。在《时间简史》长居畅销书榜的英国或者火车上所有人都在孜孜不倦读书的德国,能培养出Nolan这样的导演,或拍摄出Lola rennt这样的电影绝对是非偶然的。
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中国人整个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氛围,还在期待巨大的飞跃,让整个民族能够真正成长、屹立。
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