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理性和激情凝聚于笔端
——读许大立《烈日下爱在生长》
曾宪国
这部作品集中被许大立自己戏称为“表扬文学”的篇目,即是报告文学。其实,表扬,就是说好话。说好话,大致有两种性质,一类是真诚由衷,另一类是出卖良心,虚伪吹捧。前者受人器重,后者遭人鄙视。真诚的表扬没有什么不好,因为社会需要和谐、弘扬正气,生活需要光明,人类需要友善。许大立的“表扬文学”是建立在作家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基础上,并赋予人性的关爱。因此,他的“表扬文学”属于前者性质的文学。
集子里,所谓的“表扬文学”所占篇目并不多,27篇(章)中只有5篇,但恰是这5篇,凸显明亮而凝重的色彩,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较好融合,增添整部作品的厚重。这些报告文学,偏重记事,笔端直击社会重大事件。《烈日下爱在生长》咏叹重庆市潼南县人民抗击百年难遇大旱的乐观;《大风起兮云飞扬》讲述重庆市监狱体制改革的艰难历程;《生死线上的搏击》描写重庆军民支援汶川抗震救灾的感人情景;《崇州人民不会忘记》颂扬重庆人民支援地震灾区重建的无私精神;《为了3000万人民的幸福和安宁》用文学解读建设“平安重庆”的缘由。从作品题材和拟就的题目清晰看出,这跟数着钱吹捧个人或某小团体的作品路数截然不同。
报告文学最忌就事论事、描述单一、观点肤浅、感情苍白。许大立的报告文学,依重事实,讲究新闻性,在采访对象选取、细节筛选、文字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要做到这些,对一个新闻记者出身的作家来说或许不是难事,难的是作家能把理性和激情很好地糅合在作品里,有火热的激情又不失冷静的理性,充满自信,不浮躁,可以说,这正是我们时代需要的一种心态。每一篇都强烈表现出作家的追求,目光放得远一点,看得深一点,笔触广一点,并夹杂极富文采的精彩议论,展开丰富联想,构成作品特有的文学个性,这大概是他追求的风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家将缜密的思考贯穿于整个作品,理性的目光从容而客观地注视着被采访的事物,不媚不俗,冷静和激情在淡定中同行,详略得当,出奇而不张扬,含蓄而不拘泥,具有浓烈思辩色彩。作家在架驭重大题材上也有着独特的本领,例如写支援汶川抗震救灾、援建崇州灾区等,作品场面大,人事庞杂,却写得井井有序,丝丝入扣,且气势不减。要做到这些,大概跟作家采访细致、善于剪裁、勤于思考、认真写作所分不开的。
集子里除了“表扬文学”外,更多的是作家或写景或写人或写事的纪实性随笔,作品视野开阔,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感。文章也写得不疾不速、不卑不亢、笔力老练、目光老到,折射出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磨砺的文人应具有的品格光华。这些值得称道的文人品格,在《掠过真实的美得坚》,以及《樱花之约》等篇章中得到充实反映。为什么作家的笔下每一个地方都很美,每一个人都可爱,每一件事都活灵活现,这除了作家的才情外,更重要的大概是有一双善良的眼睛和一颗仁爱之心。尽管这些文章都让人读兴盎然,但分量没有“表扬文学”厚重,在这部集子里只起着陪衬作用。因此,可以说作家已把表扬类报告文学写到了一个让人叹服的高度。
在重庆经济建设伟大成就中,各行各业都作了贡献,对他们的付出,谁来给予评说,这任务总得要有人来承担。评说者,当然是历史和民众,除此外,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作家,承担起这份义务,难道不该义不容辞吗?在本市,这些年来,许大立就是主动承担这项义务的作家之一,并乐此不疲。以他自己的说法是“听上级的话朋友的话,写一些公益性的报告文学”。 据笔者所知,一年中的许多日月里,他的确在为这些义务尽心尽力,四处奔波。偶有空闲相聚喝茶,也感到为写“表扬文学”他人被折磨得有些疲惫憔悴。但是,他没有太多后悔。看他过得欢乐而又充实的劲头,大概他还会为大歌大颂重庆的辉煌继续书写下去。
注:《烈日下爱在生长》已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