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文明温暖失地农民(记者手记)


记者手记:
让城市文明温暖失地农民
写完合川工业园区高阳还建房被垃圾包围,地面开裂的新闻后,记者心情十分沉重。采访结束时,合川工业园区领导苦苦请求记者不要报道,说报出去后会影响合川工业园区的形象,他们会立即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记者没有同意对方请求。原因有二。
1、居民们曾几十次找管委会、工投公司和街道办事处反映上述问题希望解决,没有任何人理采。非要等到记者采访后,才闻风而动。一想到农民们投诉无门,喊天不语的情景,记者便感到纠结。农民都失去终身依附的土地了,这点诉求却不满足。政府官员究竟关心的是啥?
2、眼下,我市大量农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住进了政府修建的还建房,成为城市的新元素。一夜之间,庄稼汉变成了小区居民。身份变了,但是,其知识、阅历、生活习惯等等,却仍然停留在农村阶段,市民必备的卫生、文明、安静,不打扰他人等等要素,对于刚刚入住还建房的失地农民们来说,还非常陌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学会和拥有。
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教育、管理和改造他们,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长期过程中,讲大道理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从垃圾处理、节约用水、不乱吐口痰、爱护花草、清洁卫生等等一些城市生活的细节入手,让他们感受文明,自然而然地融入这座城市。比如,为他们及时配备物管、清洁工、安装有光亮的电灯,有消防带的消防栓,告诉他们如何成立小区业委会,教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等等。
眼下,由于我市还建房安置后续管理没有及时跟上,这方面的工作呈现出真空地带。让许多失地农民,产生了进城就象来到孤岛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与和谐社会,宜居重庆格格不入!
我们如何才能尽快填平这一真空地带?如何才能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安慰和关爱,让他们不是走向孤岛而是感受温暖和文明?
为了告诉人们上述警示和思考,我拒绝了合川工业园区工作人员对此不作报道的请求。
 
 
                                 罗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