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房报《国土部年终急令强控地价》一文报道。国土部下发通知,急令地方政府抑制地价过快上涨。此政策的导火索是各地不断涌现的地王。近日,北京CBD 6地块卖出222.57亿元天价。地方政府以地谋利,以及供地不确定性都是地王频出的原因。行政干预地价的趋势愈发明显。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稳定土地价格?
这是一篇微博,分别向数十名业内知名人士和名博提问,问问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没有好的建议?有幸我也位列其中,虽不敢与各位大虾相提并论,却不影响我发表一些自己的意见。以下是我的回复:“土地价格要想稳定下来就要明确房地产市场的定义。如果能够清楚的区分属于保障应用的用地和属于财富收入的商品房用地,即可保障归保障商品房归商品房。保障土地明确了,可以体现基本保障作用,出不出地王就是市场的选择了,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一句话虽然简单,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今日我不想长篇大论,简要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楼市思维
这么多年任志强都在想尽办法告诉大家中国楼市明确的定义该是什么?什么叫“有其所”,什么叫“有其屋”;什么叫“居住权利”,什么叫“财富收入”;什么是“保障性住房”,什么是“商品房”。无论是民众还是媒体,似乎总是把这些概念混淆来看,而政府却从不吭声。
房改12年来,保障房体系中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的供应为什么不能有效的解决住房保障问题,说白了就是把居住权利和财富收入混淆起来闹的,我们回想这十几年,前期购买了保障房的人群现在是不是都可以通过转让而获利了,是不是大量保障房项目都被指定销售给特别群体了。而提供保障最简单、最直接的廉租房和公租房项目却上马极其缓慢,其原因估计就是这些项目从土地的收益上投入产出太慢了。
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该被保障的人群长期被推向市场寻求解决住房,可商品化的市场又哪里是他们有能力面对的呢。商品房市场向来都是由最先富裕起来的消费能力来决定着它的价值,需被保障的人群的收入能力是根本无法融入其中的,最终这部分人开始怨天尤人、四处抱怨,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自然也会积极应对。但他们想过没有,一个连思维都没搞清晰的市场,你仓促出台的短期政策就真的能对症下药吗?
二是土地供应
今日看到了一篇关于评论陈全生的文章,其中摆出了他的不少观点和数据。陈全生测算,2000年—2009年十年间,土地购置面积、完成开发面积、竣工面积、施工面积等四项数据的增长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而同时,需求因素却快速上升。
以土地购置面积为例,从2000年到2003年的4年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增长约在40%左右,而在2003年底2004年初的宏观调控后,2004年的5月份到2007年的5月份间,土地购置面积呈现18个月的低增长及16个月的负增长,增量多维持在10%以下。
之后,2007年房价上涨,带动了2007年下半年之后土地购置面积增加。但由于金融危机发生,2008年6月到2009年12月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又出现连续3个月低增长、此后又持续15个月的重度负增长。
供应少,需求大。土地价格上涨也就成为必然,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土地购置面积的增长放缓几乎都出现在政府调控之后,不难看出通过政策抑制需求的方式,根本无法解决房价快速上涨的问题,最终都是导致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今年的“国十条”和“国五条”依然重复着近些年闹剧,再加上国土部对土地监察力度的升级,还有谁不看好后市,有钱的自然加紧抢地,地王层出不穷也不意外。
三是财税体制
贾康这个研究人员近日又出来说话了,他提到中国在十二五的重要财税改革中有一减一增,减的是个税、增值税等,增的会有房产税、环境税等。这当中减少的是否涉及到土地交易和房产交易中的税收不得而知,却看到了房产税。
保障房未来要想实现70%都由租赁房形式出现,就必须保障租赁土地的供应,这当中都影响到了土地交易和房产交易的税收部分,这部分资金必须有一个出处才能保障项目的顺利建设,就目前看房产税即使马上出台,并实现全部房产征收也根本不能弥补这个缺口。楼市通过自身解决这个缺口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这代表着政府在没有新兴产业的税收水平能够抵消这部分缺失的话,就无法让楼市冷却,否则十二五期间面对进退两难的地步又如何向民众交代。
说到底,地王出现本是社会进步、变革中必然的现象,现在却使政府与民众的神经紧张到了快绷断的地步。这当中我们必须面对思维上、政策上各方面的反思,如果房地产长期机制初步形成了,该被保障的人群保障基本到位了,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调整基本完备了,民众对房地产市场的认识基本清晰了,我们又何需对地王耿耿于怀,政府又何需用行政的手段去影响地王,多此一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