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与女儿的一点不愉快


      最近,我无意翻看了一下女儿的一个漫画书。其中有一个“鬼”故事,是几个孩子发现一个屋子里有“鬼”,很恐怖,又好奇,就“勇敢”地进去搞清楚。最后,发现是一个被人忽视了的“不幸”的孩子。先不说这个故事本身的离奇和没谱,好好的一个孩子出出进进一个家,怎么就没人发现,而怀疑是屋子里“闹鬼”呢?不追究吧。只是这样的故事看完了,我实在不明白作者想用这个不靠谱的故事说什么事儿:是最终这个不幸的孩子“唤醒”了那几个孩子内心的悲悯吗?可是,古有孟子“见孺子将入于井而生恻隐之心”,今有数不清的贫苦老人和孩子就在我们的身边,何苦瞎编一个这样的鬼故事呢?更要命的,让些小孩子们先是“恐怖”,再是恻隐,是不是有点过分?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这样想的时候,就想起了不久前在独角兽论坛看到的幽篁贴过的一个同样是“鬼故事”的绘本故事:《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是一个丹麦作家写的故事,由瑞典画家绘制。我不知道在人家那里有没有“鬼”这个说法,但从“幽灵”两个字来看,应该与我们所说的“鬼”差不多。事实上也是。

      这个故事是讲一个爷爷去世了,爱他的孙子难过极了。后来,奇迹发生了:晚上,爷爷以一个幽灵的身份回到家里,陪他说话,陪他讲过去的故事。爷爷说回来是因为有一件事情忘记了,最后,爷爷想起来了:“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也许,我又要见到你奶奶了,我会代你向她问好。”就这样,爷爷走了,去了“天堂”,再不回来。而经过这几个晚上与爷爷的交流,孙子也不再难过,安心地睡觉了。

      不知道为什么,读了这个故事,一点没有对“鬼”或亡灵的恐惧,反而像故事中的孙子一样,对逝去的爷爷的鬼魂很自然、亲切,有一种很温暖的感情在阅读的过程里充溢全身。爷爷成了幽灵,却给人以安慰。在空旷的夜里,读这样的鬼故事,你只能默默地被天伦所感动,被美好的东西给激励,被爷爷的宽厚给“幸福”……爷爷的幽灵没有“鬼”的可怕,而且,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打算让读者想到“鬼”是可怕的。这是一个被温馨的祖孙感情包围的故事,这是一个把死亡这一人生过程简单化又美丽化的故事……

       我打算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跟女儿谈谈。可能是我表达上出了点问题,或者是太急于希望女儿摆脱那些与这样的故事比有些“不好”的东西,所以谈的时候说出了“那样的书品味太差”的话。为此,女儿十分反感。我知道,那本漫画书里面有她一直很喜欢的夏达的作品,而且,在跟她提这个故事的时候,发现她根本没读过这个故事。但我还是希望说说自己的想法。可惜正值叛逆的女儿没等听完我的话,就生气地躲开了,而且不理我了。

      后来,女儿主动跟我交流起了这个问题。她觉得我的话严重伤害了她,把她归入了“品味很差”的行列。我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处理错了,一边向女儿道歉,一边很认真也很谨慎地表达了我的想法。其实我只是希望她在成长的路上,在阅读的过程里,保持自己的“喜欢”的同时,尽量阅读些高品味的东西。就像她很小的时候就在阅读的那些文学书籍,就像她一直在阅读的那些艺术门类的书籍。因为我相信,一个人的精神营养决定了这个人长成之后的精神高度与趣味,就像一个吃垃圾食品长大的人和一个吃营养食品长大的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一样。我只是担心自己的女儿走入“品味很差”的行列而已,哪里有丝毫觉得自己女儿“品味很差”的念头呢?更何况,我一直坚信她在阅读方面的品味,有多少次看着女儿一个人静静地读诸如大江健三郎随笔集《在自己的树下》时而欣慰,也有多少次因女儿跟自己交流读《简爱》、《老人与海》、《复活》、《傲慢与偏见》等书的体会时而感慨……我觉得女儿真的长大了,至少在精神上保持着健康的状态。她有自己的见解,很多不同于常规的看法,不时为这些文字感叹,或激越。每每在开车接送她上学放学的途中,她跟我聊宫崎峻的漫画里不同于其他漫画的“深刻”,聊刚刚从音乐频道里听到的那首曲子的美妙之处在哪里,尽管我实在不懂,但我相信,女儿的审美趣味已经走上了正途。虽然她也像她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在闲暇里哼唱流行歌曲,不时甩出句我实在听不懂的网络用语。但我觉得唯有如此,这个女儿才是正常的,才是与她的这个年龄相般配的。作为父亲,我只要关注女儿不要走入歧途,只要想办法保持女儿健康的成长,就好了。

      所以,在看到女儿的漫画书上有那么一篇时,我才会作出如此反应。或许我太敏感了,太谨慎了。但作为父亲,我又怎么敢有一刻的掉以轻心呢?希望女儿长大后能原谅我在她的成长过程里所有“不当”的行为或语言,相信我决不希望有任何伤害她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