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孤儿?赶紧抱走!


谁的孤儿?赶紧抱走!

 

刚刚看完《赵氏孤儿》,之前媒体纷纷说说陈凯歌导演交出一份比《梅兰芳》更好的作品,话里话外颇有攀比《霸王别姬》的意思,现在看完《赵氏孤儿》,真是不值一哂,赵氏最多也就是比无极好点儿,但是离霸王真是差太远了。忍不住想大喊一声,谁的孤儿?赶紧抱走!

不知道陈凯歌怎么想的,硬是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传唱百年,最主要的当然是宣言“忠义”,小弟要为大哥负责忠义,门客要为主公负责忠义,大臣要为皇上负责忠义,不过窃以为,这个故事震撼人心的除了用自己的儿子替主公的儿子去死这种忠义外,是程婴与公孙杵臼之间,你死我活的抉择——程婴用儿子替下赵氏孤儿,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向屠岸贾揭发公孙杵臼,公孙杵臼慷慨而死,程婴作为一个世人眼里出卖主公、出卖朋友、出卖忠良的人,忍辱偷生十几年,把孤儿养大之后再复仇;当然,他们两个人也可以换个个儿,由公孙杵臼揭发程婴;我相信他们肯定商量过,千古艰难唯一死,死得人当然很难过,但是短痛而已,是活着的人更加艰难,因为还要承担漫长的责任,要缓慢的计划,要耐心的等待,要承受误会,要拍马屁表忠心,公孙杵臼肯定说,程婴大哥你就不要死了,难的事情你来做,我死;程婴肯定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说兄弟你放心死吧,剩下的事情我来办!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都知道一个理论:博弈论。其实就是囚徒困境,关在牢里的俩人,按照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的原则,本来都不交代是最优选,但是每个人考虑自己的上策均衡后,都会选择出卖同伙,实现牢底坐穿的最差选;每个人都知道这一个理论,但是事到临头,仍是忍不住去选占优策略,为啥?兄弟间的肝胆相照和用自己的儿子替老大的儿子死一样,都是稀缺行为,所以统治阶级要提倡,要用各类地方戏(就像现在的电影一样),传播这种“公序良俗”。

可陈凯歌比较摇摆,传统戏文里赵盾一门忠烈,屠岸贾奸佞当道,公道自在人心因此大家都要救忠良后人,可在电影里,两伙人好像就是争权夺利,程婴无非是给孤儿妈妈看看病的交情而已,电影里孤儿死就死罢了,程婴干嘛要救?干忠义啥事儿了?

还有黄晓明,这次不惜建议导演毁自己的容,为了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演员”而非帅哥或花瓶,但是很遗憾,电影里韩厥这个角色还真是个花瓶,除了冷不丁的射屠岸贾一箭(之后没有了下文,这个人物陈凯歌没有交代完),完全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传统戏文里韩厥作为看守,是放走赵氏孤儿当场自尽的,这才叫灿烂;

还有程婴,他到底是想复仇还是不想复仇?陈凯歌的解释是不想,但是电影里葛优挂在嘴上的就是“我要让他生不如死,我要让他一剑砍了屠岸贾”,他还画了一个连环画铭记此事(后来这幅画也没有下文了,在传统戏剧里这可是一个很关键的道具),真的把赵氏孤儿带到屠岸贾面前,又不让两个人互相杀了——旁友到底那意思啊?屠岸贾最后的死也很仓促,他到底是想死故意让赵氏孤儿杀,还是一不小心?他的保镖呢?他的谋士呢?怎么能让老大亲自决斗?

还有惊鸿一瞥的公孙杵臼,程婴说是因为“公孙大人的死”,才让他下决心用自己的儿子替赵氏孤儿死,那么,就不是影片首映式上大家说的用一个婴儿换一百个婴儿的性命了(首映时傻逼主持还在问海清,说你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海清说打死也不换,还是国民媳妇实诚)?电影里剧情没让我搞清楚程婴到底是因为偶然失误还是充分计划,才用自己的儿子替换了赵氏孤儿;

为啥屠岸贾的手下杀了程婴老婆,没有理由啊,既然杀了程婴老婆,那干嘛不杀程婴?干嘛不把程婴儿子(其实是赵氏孤儿)一起干掉?既然有杀掉一百个婴儿也要杀掉赵氏孤儿的决心和准备,事到临头杀掉“程婴儿子”不是双保险么?

电影场面也小,就几十匹战马跑来跑去就算是大军出征了,搏击镜头翻来覆去就是“人仰马翻”,武打动作也设计得很失败,赵文卓基本没有打,最后赵氏孤儿和屠岸贾的决斗,也是这么多年大片中最不精彩的,招式就那几个,群众演员少,武术设计差,那几个主要演员,要么是凯歌导演的老相好,要么是想攀附着凯歌导演尽快上位的,片酬应该也不会太高,大片大片,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

说到演员,《赵氏孤儿》演员都是好演员,也非常敬业的演了,但是就是没有办法感动人。我现在看《霸王别姬》,还会感觉这真是史诗之作,气势磅礴;但是陈凯歌之后的电影,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就剩下吃老本了。

不知怎么回事,提起吃老本,我突然想起了汪精卫。清末孙先生经常在国外遥控国内发动小规模的起义,总是失败,保皇党奚落孙先生,说你们就会牺牲别的社团别的政党别的同盟的性命,自己一伙躲在国外享太平。汪精卫那时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是胡汉民),属于革命界的偶像人物,不仅人长得超帅,口才一流,文笔也非常了得,经常在报纸主笔骂保皇派,眼看中山先生信誉危机,准备力挽狂澜,要去北京暗杀摄政王,用自己的牺牲,让大家知道孙先生不是光牺牲别人,自己的左胳膊也是可以失去的!

胡汉民苦劝汪精卫,说你不要去我去,你这么帅这么有影响力,留在孙先生身边更有用。但是汪精卫还是不告而别,留给胡汉民一副手帕,上写“弟今为薪,兄当为釜”——用鲜血写的,胡汉民哭得不行,这幅手帕他藏在怀里保存多年——汪精卫果然赴京刺杀摄政王,果然和大家预料的一样失败了,他最后被放一马也实属幸运。汪精卫在狱中写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堪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如果他那个时候就死了,反而是一个不朽的英雄人物,就算比不上谭嗣同,也能比得上邹容陈天华林觉民,可偏偏事与愿违,他这个老本吃了一辈子,最后还是变成了大汉奸。

“弟今为薪,兄当为釜”和《赵氏孤儿》里程婴与公孙杵臼之间的默契一样,都是兄弟我付之一炬求个痛快,哥哥你要忍受煎熬成功煮熟;汪精卫和陈凯歌一样,也是吃自己年轻时的老本。《赵氏孤儿》首映上,有各个演员表扬陈凯歌的画面,其中居然有十几年前的张国荣,张国荣说陈凯歌导戏非常精准,陈凯歌在回答主持人的提问时,也说自己很怀念张国荣。我也很怀念张国荣,可仔细想想,张国荣是在巅峰期去世,他不必忍受大家江郎才尽吃老本不红了过气了的讽刺,这才成就一代传奇;从这个角度想想,陈凯歌也是活着比死了的更难,《霸王别姬》的灿烂过后,他还要一部一部片子的拍着,忍受我们这些人的冷嘲热讽,出于对他的尊敬(《霸王别姬》一部片子足以让他名垂青史,更遑论《黄土地》,《孩子王》),我熬夜写下这两千多字,和《赵氏孤儿》这部电影一样,我也搞不清楚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希望你们能够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