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之前是房地产圈的名人,一直研究房地产市场,也是今年第一个提出国务院“动真格了”的学者,现在为什么开始关注起装饰行业了?
王智中:是的,我之前一直关注房地产行业,以及房地产的上游金融行业,但是为了研究房地产行业对下游行业,乃至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我把目光转向了家居装饰行业。再者我自己有几次失败的装修经历,所以对这个行业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根据你的观察,装饰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王智中:建筑装饰行业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支柱产业。大家知道,房地产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矛盾错综复杂,继续作为支柱产业不太合适了,但装饰行业更加贴近民生,有利于拉动内需。2010年,建筑装饰行业产值有望达到2.1万亿,解决了1800万个就业人岗位。随着房地产高峰期的房屋进入二次装修、局部装修时期,家庭装饰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并且稳定,波动比房地产行业小。所以未来10年,装饰行业将是朝阳行业。
记者:在您看来,装饰行业有什么不足吗?
王智中:装饰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一样,也有过“大跃进”,也埋下了很多“地雷”。2010年11月初,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给广大市民发了一则短信:“警惕家装套餐低价陷阱”,这给北京市家装公司投了一张不信任票。据我了解,与房地产行业相比,装饰行业的价格更为不透明。
装修行业另一个重大隐患就是“工程转包”。大家知道,“上海公寓大火”调查结果显示有两个原因,一是工程层层转包,二是工人违规操作。如果工程层层转包,而真正干活的工人拿得很少,并且底层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培训,所以违规操作也不奇怪。
记者:那您认为“上海公寓大火”是谁的错呢?有什么教训呢?
王智中:现在追究谁的错都晚了,但我们必须从中得到一些教训。贪污、失职不是我要讨论的重点。我重点分析一下“工程转包”的隐患,其实在住宅装修行业,也有一个普遍的“潜规则”,那就是“工程转包”。家装公司和客户签合同后,在不知会客户的情况下,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转包给工头,工头继续抽成后转包给工人,最终落到工人手里的钱很少,那么工人潜意识就是 “把这个业务做大”,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很自然地要求“增项”,甚至敲诈客户。甚至通过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给装饰工程留下隐患。
记者:既然装饰行业存在这样的隐患,如何才能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呢?
王智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装饰行业吸纳了1800万工人就业,为什么无一例外地损害客户利益呢?难道是1800万个工人都是坏蛋吗?这不符合常识,正如一个国家出现普遍性的“腐败”,那一定是制度出了问题,同理,装修管理制度一定出了问题。我的结论是“工程转包是一个把好人变成坏人的制度”,因为它把人的心里的“魔鬼”释放出来了。
一个偶尔的机会,我和<哈佛商业评论>主编以及IBM全球企业咨询部首席顾问白立新博士一起认识了来自大山深处里的瑶族小伙子蒲孟,他颠覆性提出了“直聘工人,工人产业化”模式,从内部机制规避所有“行业潜规则”,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贡献。如果农民工真能实现产业化,那么对于1800万装饰农民工来说,是一个福音,甚至为中国解决“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隐患找到了办法,呼吁有关决策部门的注意。
当然,在恶劣的、没有诚信的营商环境下,好人不一定能够成功,我们也为蒲孟以及他的七姓瑶有所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