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冲河边的春晖使者
——黄佑学春晖使者事迹材料
黄佑学,毕节六冲河边一名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为了走出祖祖辈辈被贫困紧紧包围的大山,初中还未毕业,黄佑学就开始外出打工。经过近30年的打拼,黄佑学打造出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六盘水新世纪集团。多年来,在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功的黄佑学始终牵挂着家乡仍然贫穷的父老乡亲,并致力改变家乡闭塞和落后,他不仅捐资近百万支持家乡的发展,还出资千万元修建了一座让乡亲们走出贫困的致富桥,许多群众因此开始脱贫致富。
在毕节市阴底乡、赫章县古达乡、纳雍县羊场乡交界处,汹涌的六冲河奔腾而下,切断了两岸群众的往来。六冲河边的阴底乡马场村四周更是被险峻的高山紧紧包围,不少村民甚至没见过城市是什么样。多少年以来,这里的数千名群众只能一直隔河守望。由于大河将两岸阻断,河谷底下唯一的一只渡船成了马场村所有村民通往外界的交通工具,需要的东西很难运进来,种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遇到夏天涨水,无论遇到什么事,需要过河的村民们也只能望河兴叹。“2005年,8名村民背着红花桃准备渡河到赫章县古达乡去卖些钱用,没想到河里突然涨大水,河水将小船连同8名村民一起冲向下游,幸好村民们及时抓住岸边的树枝勉强得救”。“几年来,已经有4名村民因渡河掉进河里被淹死。”渡河的往事,让村民们不堪回首。
六冲河不仅影响了村民们的出行,而且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许是独特的河谷气候和地理环境,马场村盛产品质独特的红花桃,红花桃肉厚香脆、水多味甜,皮薄脱核,并闻名远近。尽管每年可产红花桃300多吨,然而,由于交通闭塞运不出去,每年鲜美可口的红花桃成熟后大多只能任其掉在地上。勤劳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盼望着六冲河上能架起一座大桥,让他们摆脱挥之不去的贫困。
为了摆脱贫穷的命运,六冲河两岸的许多青年不得不过早地外出打工,住在马场村河对岸的黄佑学就是其中的一名。1981年,年仅13岁的黄佑学走出大山开始了漫漫的打工之路。他先后挖过煤、开过车、做过生意,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奋力打拼,黄佑学一步一个脚印一路向前,不断用自己的实力来实现自我。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后,1997年,黄佑学开始涉足建筑行业。凭着敏锐的眼光、科学高效的管理和优质诚信的经营理念,黄佑学所经营的六盘水新世纪房开公司很快异军突起,在六盘水房地产界一枝独秀。新世纪房开公司开发的许多楼盘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授予的各种荣誉,新世纪房开公司成了六盘水乃至全省知名的现代企业,黄佑学也光荣当选为六盘水市人大代表、水城县政协常委。
饮水需思源,取得辉煌成就的黄佑学并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多年来,他不仅解决了家乡几百名村民的就业,帮助他们提前脱贫奔小康,还先后捐资近百万元支持家乡教育和公共事业的发展。2005年,回家过春节的黄佑学来到河谷边看到滚滚六冲河仍然制约两岸经济发展、许多群众还在贫困中挣扎后,他顿时感觉到心里瘾瘾作痛,并决定个人投资在河面上修建一座大桥,带动两岸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经过认真勘测和设计后,2006年4月,两岸祖祖辈辈群众都盼望的大桥正式开工!在大桥修建期间,村民们都主动加入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不少年长的村民则几乎每天都要到河岸边观看大桥的施工。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一座长
大桥建起后,赫章、毕节、六盘水、贵阳等地的客商纷纷开着车到马场村来收购红花桃。仅去年一年,许多村民靠卖红花桃就从贫困户变成了万元户。“如果黄佑学不帮助当地修建大桥,我们不知还要穷多少年”63岁的张红福等村民激动地说。大桥的修建 ,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如今,马场村正大力发展红花桃,农家户户都种桃树,仅去年以来就新增红花桃500亩,村里还成立了经果林生产协会,负责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和统一组织红花桃外销。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山腰种植了350亩共4万株梨树。
大桥修通后,黄佑学又决定投资在两岸修建1.5公里长、40米宽的“桃园新街”,以方便外面的客商前来收购红花桃;在“桃园新街”旁边修建400套配套齐全的廉租房提供给当地村民,对于极贫户则可以免费居住。目前,“桃园新街”已基本建成,首幢4层共24套住房和16个门面的廉租房也将很快完工。如今,黄佑学在马场村两岸已经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举动。“一个人除了赚钱,还更应该具有责任,今后,我还打算在当地修建学校和医院,”对家乡有着浓浓深情的黄佑学说,“我要设法推动六冲河两岸的新农村建设,让两岸群众都脱贫致富。”
“黄佑学给两岸村民修建的是一座致富桥,有了这座致富桥和河岸边新建的农贸市场,村民们不仅看到了希望,而且已开始一天比一天富裕。要不了多久,我们这里肯定能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村。”满脸笑容的马场村村支书施维荣信心十足地说。
【出处:贵州春晖行动网;更新:
说明:黄佑学系六盘水市新世纪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